说说Perseus和Andromeda

珀耳修斯(Perseus)的故事是希腊神话的典型。命运,以其不可抗拒的方式来临。虽然是熟知的故事,今天再一次重读才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阿 戈斯(Argos)的国王阿克里西俄斯(Acrisius)得到预言说,自己的女儿Danaë将生下对他不利的孩子,出于畏惧,他将女儿锁进深塔,与世隔 绝。然而宙斯(Zeus)还是爱上了她,并用金雨让她受孕,生下一个男孩,也就是后来的Perseus。老国王震惊之余将母子二人流放到了海上。在宙斯的 暗中保护下母子二人来到Seriphus岛,并为波吕得克忒斯(Polydectes )所收留。在岛上的漫漫岁月里,波吕得克忒斯爱上了Danaë,并开始觉得渐渐成年的Perseus碍手碍脚,于是他给Perseus一个任务:取美杜莎 (Medusa),那个可怕蛇发魔女的首级。

Perseus凭借勇气和智慧巧妙地战胜了美杜莎。骑着从Medusa头发里跳出的飞马 (Pegasus),Perseus踏上了归程。当他经过埃塞俄比亚的时候,看见一个美丽的女子被铁链拴在礁石上。细一询问才得知这个美丽的女子名叫安德 洛米达(Andromeda),是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女儿。因为她的母后夸耀自己的美丽得罪了天神,国王不得不遵照神谕献出自己的女儿作为祭品。 Perseus对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并借助美杜莎的头颅战胜了海怪,救出了Andromeda。

两人彼此相爱并结成了夫妻。在 Seriphus岛,Perseus再次用美杜莎的头颅战胜了国王Polydectes和他的军队。之后他们双双返回Perseus的故乡Argos,在 路上Perseus参加了一次运动会,结果他掷出的铁饼意外地砸死了自己的祖父。那个预言最终还是兑现了。。。
得知真相后的 Perseus悲痛不已。他放弃Argos的王位以及所有宝物,在梯林斯(Tiryns)创建了迈锡尼(Mycenae)城。他死后宙斯将他提为星空中的 英仙座,她的妻子Andromeda成为仙女座,Andromeda的父母分别成为仙王和仙后座。当初那只海怪成了鲸鱼座,那匹Pegasus 则成了天马座。

这幅收藏于巴黎卢浮宫的17世纪油画描绘的正是这个故事。Perseus刚刚救下了娇艳可人的Andromeda,身后是那匹飞马。仙王座亲吻他的手表示感谢,仙后座则作势拥抱。脚下是那颗Medusa的头颅。好一幅群星荟萃图啊。。。

在 天文学中,我们所在的银河星系群是由三个旋涡状星云,6个椭球状星云和4个不规则星云组成的。其中离我们最近的就是仙女座星云,用肉眼就能看见。人们曾一 度把她当作银河系内的一个星群,这也不难理解,在缺少背景参照物的宇宙,人们是很难分辨大小和远近的。直到哈佛的Harlow Shapley提出通过脉动星进行测距的办法,人们才意识到仙女座星云的大小竟和银河系不相上下,是完全独立的另一个星系了。

从前只知道Perseus和Medusa,只知道仙女座这个熟悉的名字,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般的关联哪。。。

看看星空图吧,Perseus和Andromeda依旧相依相偎,可怜的Medusa也依旧被拎着呢。。。

Ref.
===
仙女座@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B%99%E5%A5%B3%E5%BA%A7
英仙座@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B%B1%E4%BB%99%E5%BA%A7
鲸鱼座@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2%B8%E9%B1%BC%E5%BA%A7
珀耳修斯@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F%80%E5%B0%94%E4%BF%AE%E6%96%AF
梯林斯@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A2%AF%E6%9E%97%E6%96%AF
迈锡尼@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F%88%E9%94%A1%E5%B0%BC
《从一到无穷大》 G.Gamov

Technorati : , ,

Luc Besson的Atlantis

看了吕克贝松的91年的片子Atlantis,拍的真是美。当大章鱼气定神闲地掠过,缓缓地游向海的深处。长长的触角拖在两侧,好像国王巡游时黑色的披风。还有Manta Ray游过的时候。。。

有一刻,我想我真的可以感受到导演所谓的soul与spirit。。。

最后贴一下开头的那段旁白,看的是英文配音的版本,有几个词听的也不是很确定

One by one
Forget the everyday sounds, words, and symbols of mordern life
Forget theatre of glass, metal and fabric
Forget the streets which everyday bring you closer to the future

Welcome to the world of Atlantis, the original world

Here man was born
Here man matured, like a prince inheriting a kindom
though this world without gravity
this world without chaos
his senses have been educated
this beautiful and gernerous sea, has offered him eternal gifts of love, tenderness, rhythm, grace, soul and spirit

One by one
Forget every memory of the past
Forget everything you know and dive, deeper and deeper
into the world of millions years ago
to the time when this wonderful idea of life
is going to become irreality

Technorati : , ,

两部电影里的父亲和儿子

不一样的年龄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力,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和你在一起》,《千里走单骑》讲的都是父亲和儿子。可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却有所不同。

《和你在一起》有父亲在儿子身上倾注的希望,有彼此相依为命的温暖和关怀。一个实实在在,谁也夺不走的儿子,和一个实实在在,谁也夺不走的父亲。现在这个年龄看《和你》,感动我的已不是刘小春自己曲折的经历,而是人物之间的种种平凡而美好的感情:父亲总是像小时候那样一把拉过回家的孩子,用毛巾给他擦脸。无论那脸上是笑容还是泪水,父亲的毛巾永远是热的;突然对一个女孩有了莫名的好感,喜欢听她说话,喜欢和她在一起,而这时候甚至还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崭新床褥的气息温暖而又陌生,睡在上面,心又飘向何方?寡言的人有着更敏感的内心,两个不易相处的人又是否能彼此打开幽闭的大门?人生有着太多选择,可如何选择总在于我们的内心,在于我们是否真的知道什么才是对我们重要的东西。刘小春放弃了比赛,可他的演出却没有取消。当琴声与泪水交融,这一刻,他理解了父亲,也成就了自己。人,难能可贵的是坦荡的内心。当父亲和儿子紧紧相拥,儿子彻底的,无可救药的长大了,一次完美的转身,生活还将延续。。。

《千里走单骑》讲述的另一种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对立而紧张。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男人和女人。男人和男人之间永远不同于女人和女人之间。高仓健给人的感觉寡言而又些许冷漠。我认为这恰到好处地诠释了他和他儿子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冷的,可永远冷不彻底。内心有一丝微热,可永远也热不起来。这也是一种父亲和儿子。因为那丝冷,他很”礼貌”地不去闯进儿子的病房;因为那丝热,他决定远赴中国做一件儿子想做而未能做的事情。这样的父子关系是可悲的,却也是无奈的。父亲可以轻易在一个陌生的中国孩子身上投注父爱的影子,可完全没有力量理解一个完全成年后儿子的内心世界,儿子拥有自己的工作,妻子和家庭,可却没有一个”普通”的父亲。父亲和儿子都是孤独的,可他们却在孤独中彼此联系。希望终有一天彼此能发现,父亲还是父亲,儿子还是儿子。

Technorati : , , ,

说谎的女人

几天前在淘宝淘到了苏菲玛索的小说《说谎的女人》。

翻开第一页,就看见了这样的介绍:……。所以苏菲一面说:“这不是一本关于我自己的书。”一面又承认:“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个人化的东西。”这句话顿时就让我爱上了这本书,就好像当年,在《Fanfan》中第一次见到苏菲玛索清澈而纯粹的眼睛时,不可救药地爱上她一样。

只可惜编者对这段话的理解却失之偏颇。说谎,就是说假话,说与事实不相符的内容。可如果说自然科学的确存在所谓的真与假,那么人的心灵世界也一定是这样么?虚假的,比如艺术,竟给了我们最真实的心灵体验;真实的,比如生活,又常常流于形式,反倒显得平淡和虚假。

我猜想苏菲玛索一定深谙此理,这也正是这部小说名字的由来。一抹晚霞成了黄昏时候最深刻的相思,而这疯癫又何需理由!

郑渊洁,我们自己的童话?

关于新浪去年12月份的首届中国博客大赛,最热门的讨论恐怕要属郑渊洁了。他的勃客以及他在会场的讲话新浪视频)让人们议论纷纷。没多久,网上就出现名为《郑渊洁,你不配当博客》和《从“郑渊洁事件”看新浪“名人博客”的惨淡结局》的两篇帖子。随后,郑渊洁在自己的Blog中做了回应《决定至死不渝地保持儿童文学作家身分》,并贴出了南方都市报对自己的专访

几天过去了,我觉得也不妨谈谈我的感受。很早以前也读过郑渊洁的童话,舒克和贝塔,皮皮鲁和鲁西西,都是记忆中的美妙片断。这些故事大多是从借来的书上读到的,因为这些故事,有段时间《童话大王》也成了我每月必买的读物之一。但是并没持续多久我就放弃了。当时主要是觉得他的故事模式化太严重,有些陈词滥调的味道,反对学校,反对家长的教育,每个人生来都是天才,说来说去就总是这些。

即便这样,在新浪网上看见郑渊洁的Blog时候,我还是订阅了。从前我读到的是童话大王郑渊洁,而现在是勃客郑渊洁。读到那篇《你不配当博客》时,我也很有同感。就像他多年以前让我失望的原因一样。我认为,一个作家的伟大应该在于他心灵所能到达的高度。而这种高度所表现出来的,应该是宽容的,美的东西;应该是人类所拥有的共同情感,一种久远的爱的力量,斗争的力量,困惑和思索的力量。而在郑渊洁的后期作品以及Blog中,我完全看不到这些。

当然,用价值观来评判郑渊洁,评判他的作品和文字,或许未必公平,而这也并不是我写这篇Blog的本意。说实在的,从郑渊洁事后的声明和贴出的专访里,我倒也能读出他的几分委屈。什么是所谓的“儿童文学作家”??郑渊洁是否有必要按照人们心目中“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来做他自己呢?或者他真的把自己看作“儿童文学作家”?在郑渊洁眼里,人们心目中的“儿童文学作家”完全是一个伪标准。从他随后的那篇声明和专访中的谈话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甚至什么“决定至死不渝地保持儿童文学作家身分”也用的是讽刺的口吻。尽管在我看来,这不过是郑渊洁反叛思维的又一个反映。但的确,我们不应过多的要求他什么,他贡献了许多,不过请记住,他从来没有承诺过什么,也没有人能要求他承诺什么。将我们心中过高的期许寄托在童话大王的身上,这无非是我们自己写给自己的又一个童话。

上网的日子久了,迟早会有这样的困惑——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有的时候明明看见用反语口气写的文章,下面却有人一本正经地进行反驳;有的时候明明众人皆知的秘密,却偏偏写的煞有介事。网络时代的美与丑更加难于分辨,猫扑上的鉴定也不够,更多的时候还得完全依靠个人微弱的肩膀。可我总担心一个童话编织的久了,破灭的时候会带来长久的怨恨。郑渊洁事件就是一例,我们将太多的社会责任感寄托给郑渊洁,那么结果必定失望的。而这种失望的情绪正是“你不配当博客”一文的起因。另一方面,郑渊洁也因为年轻时承受了学校和社会带给他的失望,才会将因而引发的反叛情绪带进了他的作品,带进了他的人生。双方面的失望本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太爱自己,我们过分要求别人,以至于这种感情难于释怀,甚至一生。

而网络上的Great Fire Wall还有过分冗余的同质化信息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这种情绪的产生。转帖越来越多,独立思考却越来越少;垃圾新闻越来越多,真知灼见却越来越少;比如网上一浪胜过一浪的抗日帖,爱国帖……(这里顺便推荐一下安替的这篇《同样的战胜国,不一样的日战叙述》)郑渊洁事件也是一样,《你不配当博客》一文在我看来是过于愤怒了。

讨论郑渊洁的文章,新语丝上的几篇我觉得是比较服人的。下面是他们的链接,以及几方观点的总结。大学时候在《南方周末》上看了郑渊洁的一篇访谈,后来读到了这些文章。今天重读了一遍,以为还是很有道理的。:)

(以下链接均来自新语丝,这里有一个转帖的链接;另,碧声一帖中有多篇文章)
李老二的《诱奸童话的郑渊洁》一文中认为,童话应有美感和艺术感,并批评说郑渊洁的后期的童话是郑“个人恶毒情绪的宣泄”;

碧声的《关于郑渊洁》认为李老二的文章言过其实,认为郑“后期童话虽然文风颇受争议,但道德感从未丧失”;

虎皮斑喵喵怪的《闲谈郑渊洁》谈了作品背后,郑渊洁个人的经历和变化。认为“早期的郑氏童话沿袭着经典童话的世界观”到后来“梦想成分再度减少”,郑渊洁“主要还不是想象力的危机,而是思想的危机。” 并表示了对郑渊洁所面临困境的理解和担心;

柯南的《宛如梦幻——童话和郑渊洁童话》谈论了自己从80年代末开始订阅《童话大王》,再到后来逐渐远离童话大王的过程。认为后期的“郑渊洁童话”不是真正的童话。“童话不是批判现实的作品,不是讽刺小说。它本身应该是美的。”;

虎皮斑喵喵怪的《宛如梦幻·何处是我的天国——继续讨论童话的梦想与现实》以自己喜欢的安徒生为例,认为现实世界的阴暗和苦难,无可回避。出路是很难找的;

如诗在《我眼中的郑渊洁》说“郑渊洁曾经是我最喜欢的童话作家,现在也许不是了。也许,只是因为我长大了”;

路人甲的《郑渊洁应该退下来了》谈了一些杂感 ;

红羽的《简谈<诱奸童话的郑渊洁>》说了作为一个母亲的直觉反应。

2006年元旦,看《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三个小时的演出,我一口气看了两遍,痛快!实在没有想到相声居然还能这样演,居然这样好看,耐看!

还是在两个多月以前才知道赖声川,知道表演工作坊。因为《暗恋桃花源》(电影版),我第一次见识到赖声川令人拍案叫绝的创造力。一出悲剧,一出喜剧;一出现代剧,一出古装剧,戏剧化地同台演出,然而故事却不仅仅发生在舞台上。看似矛盾的《暗恋》和《桃花源》演着演着,竟然不再对立和冲突。江滨柳,老陶,《暗恋》的导演还有那个神秘女子,不都在苦苦地寻觅桃花源么?我们每个人也都或多或少地寻觅过桃花源吧?可是谁又能真正知道桃花源究竟是远还是近呢?参透这奥秘的智者,我想,一定是少数。

昨天的《千禧夜,我们来说相声》(台湾版)让我的眼前又是一亮。早就厌烦了生拉硬扯的相声搞笑,也早就厌恶了没话找话的自我做贱,甚至以为相声是再也不值得去看,去听的了。然而这一次却不一样——《千禧夜,我们来说相声》的最大不同在于:它用舞台剧的形式,串联起多个相声段子,用一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不是相声,却秉承了相声精神”,“不是喜剧,却造就笑声”。这是一种取材于时代荒诞的幽默,在这样一个跨度长达百年的故事背景中,这种幽默使人捧腹,让人错愕,进而深省和沉思,一种不知名的力量直抵内心。难怪有评论说,这一出剧,“非对人性洞悉者难写之,非对人情洞察者难演之”。

千剧2000年秋季在台湾上演,是表演工作坊创作的第四出相声剧(前三出分别是85年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89年的《这一夜,谁来说相声》,97年的《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其中《那一夜》在93年又重新搬上舞台)。并在2001年和2002年到北京和上海做巡回演出,据说当时盛况空前,反响强烈,并应邀在春节晚会上演出了精华片段。奇怪的是我对当年的这一事件完全没有印象。不过我猜想即便是当年有机会看了,也必定没有今天这样感悟吧。我觉得,成长的快乐就是这样,它不在于生活重复次数的增多,而在于智慧的日趋充盈和心灵的逐渐开放。。。跑题了。。。嘿。。。

“千禧夜”说的是1900的最后一天,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京清朝瓦解的乱世;“千禧夜”说的也是2000年的最后一天,这一年,陈水扁,吕秀莲当选第十任正副总统,国民党首次沦为在野党。百年风雨,世纪之交,皮不笑和沈京炳的南柯一梦是遥远的预言?抑或是同样遥远的记忆??

一百年前,皮不笑憧憬的未来,是一个“到处充满奴才放肆笑声”的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不再因言获罪的时代;而一百年后的台湾,皮不笑的梦想已然实现,但生活在今天的劳正当和沈京炳却有着皮不笑当年所无法想象的烦恼与困惑。这是一个消费至上的金钱社会;这是一个资讯爆炸的速食年代;这是一个专家充斥媒体,媒体以不可抗拒的意志力强力介入的年代;这是可以自由表达,却少有人倾听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们永远地丧失了内心宁静,失落和空虚的年代。今天的沈京炳和当年的皮不笑一样,在世纪末憧憬未来。他看见“河川还很干净的模样,森林还很完整的面貌”,看见“夜晚的天空有无穷的星星”,看见“一群不慌不忙的人们,没有车子,就用两条腿,走路去找朋友聊天;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网路,没有电视;他们聊天的时候眼睛看着眼睛,彼此微笑……”

恍惚之间,你会猛然惊醒,一百年前皮不笑的对头贝勒爷不正是今天沈京炳的知音么?!“现在的人怎么都不懂得美啦?”,“问题就出在这个‘看’上” ,“你怎么就不明白呢??”贝勒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回过头来细细回味的时候,才能琢磨出其中的深意。正所谓“百世即须臾只是一场春梦;万端观结局不怪千古人情”啊~~~

千禧夜——“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2006年元旦,我感激赖声川导演以及诸位演员呈现的这部精彩剧目,也愿意向你,郑重地推荐它。

我喜欢的诗——《季候病》,何其芳

好的小说拍成电影,总是少了几分味道;我想好的诗歌一定也是这样。不过我真的抑制不住想要和你们分享。这是一首我大二时候抄在本子上的诗。安静的图书馆,不起眼的角落,你可以想见我寻到她时的欣喜。

季候病

何其芳

说我是害着病,我不回一声否。
说是一种刻骨的相思,恋中的征候。
但是谁的一角轻扬的裙衣,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
谁的流盼的黑睛象牧女的铃声,
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
不,我是梦着,忆着,怀想着秋天!
九月的晴空是多么高,多么圆!
我的灵魂将多么轻轻地举起,飞翔,
穿过白露的空气,如我叹息的目光!
南方的乔木都落下如掌的红叶,
一径马蹄踏破深山的寂默,
或者一湾小溪流着透明的忧愁,
有若渐渐地缓解,又若更深地绸缪……
过了春又到了夏,我在暗暗地憔悴,
迷漠地怀想着,不做声,也不流泪!

1932.6.23

Technorati : ,

读《物理世界奇遇记》

从相对论到高能物理学,从宇宙物质到基本粒子,从量子物理到大统一理论。在《物理世界奇遇记》里,我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探险。

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神秘的相对论到底说了些什么?空间弯曲,光线弯曲,时光机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暴涨、黑洞、热寂,天文馆里的词汇我从来没有认真地理解过;量子理论,泡利不相容原理,测不准原理,也曾随着物理书离我远去;反物质,夸克,胶子,超对称性,超弦……时髦的词汇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的遥远。

说起来,知道这本书纯属偶然。因为想弄懂所谓的超立方体(hypercube),所以看到了一封12岁孩子写的科学家叔叔的信。之后就在科学家叔叔的回信中,看到他推荐的三本书: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Mr. Tompkins in Paperback,还有One Two Three… Infinity: Facts and Speculations of Science。用他的话来说,这三本都是understandable并且enlightening的好书。而这其中的第二本就是我刚刚读到的这本书的前身。

原书由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兼科普作家乔治·伽莫夫所写,最早是由1940和1944年的两部书汇集而成,直译过来就是《平装本里的汤普金斯先生》。可是直到1968年伽莫夫逝世,该书都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年年或者隔年重印一次。鉴于物理学的不断发展,出版社邀请了英国的科普作家斯坦纳德对原书做了增补和更新,新书名改作The New World of Mr. Tompkins 。中文译本由我国的科普翻译家吴伯泽先生译作《物理世界奇遇记》。(这部分内容可参见书序

喜欢这本书,纯粹出于它带来的乐趣。曾几何时,课堂里带给我们的乐趣渐渐没有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我们对发现这个世界的热情慢慢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熟悉外表下的忽略与漠视。我还记得我在显微镜下看见细胞时的欣喜,还记得物理、化学课后若有所得的快乐。这种看似与生活最无关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知识,上学越来越多,技能越来越多,知识却越来越少。这不奇怪,也不值得悲哀。只是我们不应忘记,曾经有过的乐趣,依旧神秘的世界,还有触手可及的探险。:)

物理世界奇遇记就是这样的例子。我尤其喜欢相对论的那部分,太浅显易懂了。。。嘿。。。

又:心理学家认为,尝试新鲜事物容易使人保持年轻。^_^

Technorati : , , ,

新浪的名人Blog

在我读过的新浪名人系列Blog中,我最喜欢余华的

或许是因为之前听了一段对余华的采访录音的缘故,发现余华并不是我想象那样的一个瘦弱青年(我也不知从哪里得来这样的印象)。他侃侃而谈,用我熟悉的海盐口音,从文学作品再到社会新闻,夹杂着不少tmd,如此真实的一个人。但在他的Blog中,我看到的却只有那个精神世界的无限美好。他说文学是神奇的,这种神奇让一个遥远的中国读者从霍桑、福克纳和莫里森的作品中读到了自己;他还说就像树木插满了森林一样,时间的神奇插满了我们的文学;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甚至觉得自己的心中也插满了绿色的枝条。

余华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这篇《活着》的序言,让我的内心涌起了感激——这感激,是我心戚戚之余对世界美好的真诚的赞美。正如雪莱吟诵云雀时感慨的那样,“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我们最真挚的笑,也交织着某种苦恼”。愤怒的平息,美自内而外地散发,是多么地不易!这本身就是美洗礼后光辉。

昨天上网,又看见李银河老师的Blog,没有太多的话,却撂下两句名人语录,实在逗坏我了。不仅消受,而且还忍不住留了言。^_^

几分钟前,发现周国平的Blog也有了,又爱又怕,嘿~~

虽然有人批评新浪的名人Blog是炒做,有人分析说名人Blog必不能长久,还有人披露说很多Blog都是新浪写的……但至少,给了我们不少欢乐。 :)

Volker Schlöndorff – The Enlightenment

当哲思用优美语言娓娓道来,这样的美,非亲身经历不能体会。这一刻,就好像憋闷的人觑见广阔的大海;又好像静谧的午后,在树林深处的小溪畔不留神睡过的那一梦;一切重新开始,刹那间,我们寻到了灵魂。

What is time?
Who can actually explain it ?

Who can articulate even a thought about it in any way?

And yet, what is more familiar and ever-present than time? So what then is it?
If no one ask me, I know. If I have to explain it, I could not.

All I affirm to know is that there would be no time past if nothing passed by
And there would be no future if nothing came towards us
And there would be no present if there was not something that existed

How is it then that these two concepts of time exists…
the one past and other future…
since the past is no more and the future is not yet

But if the present was forever present and did not pass
it would not be the present but eternity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was never a time when there was notime
But if the present only exists in order to become the past
how can we say that it does exist at all, since its very being is soon lost?

Or should we assert that time only exists because if tends not to exist?

What is clear is that neither the past nor the future exist at all
The past does not exist, because it is no more
and the future does not exist, because it did not yet come to be

Do I therefore have to say, that there is only one time, the present time?
Or could we instead posit that there are three distinct times…
Namely, the present of the past…
the present of the present…
And the present of the future

The only time we can actually experience is the present time
but in our soul we do feel nevertheless three different times…
There is the present of the past, which is remembrance…
There is the present of the present, which is contemplation…
And there is the present of the future, which is expectation

In the course of our life all actions I premeditate for the future
once I have completed them, enter into the past

In the course of time,
the more we live…
the more our experiences become remembrance

All things expected are diminished by entering the present
And this happens in the time of a single day
as it does in that time of our lives

I do confess, oh my lord,
that I don’t yet know what time it is…

You, my God, will bring me Enlightenment,
you will be my lantern…
I will come towards your light…

You, my God, will make my darkness bright…
And brighter, and brighter, and b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