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信仰 (一) 引子

也说信仰

(一)引子

听说全球有四十亿人都是有宗教信仰的,这么一想,敢情地球上没有信仰的人都集中在了中国?

又听说一次,有人在中国校园里看见一名阳光、自信的女生,于是好奇地和她聊起来。问她所学的专业,这名女生昂起头来骄傲地说”我学的是经济管理!”。这个人后来去了德国的校园,同样见到一名阳光、自信的女学生,聊天时又一次问起专业,她同样昂起头来骄傲地说”我学的是哲学!”

虽然是个笑话,可多少反映了这个时代的风貌。物质生活丰富起来的中国人,一定会更加向往那个失落的精神家园。空虚?或是无聊?价值的缺失和信仰的真空究竟需要用什么来填补?各式各样的误解和见怪不怪又要靠怎样的智慧来洗涤?

一切也许都是问号,可是终究好过那些波澜不惊的逗号和句号!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高更在他的这副名画上留下了永恒的追问。

我能够认识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能够期望什么?人是什么?这是康德,这位葛尼斯堡的晦涩哲人一生孜孜以求并力图解答的难题。

今天,我们开始关心自己的装束和打扮是否体现出品味与时尚;今天,我们可以夸耀手中的电脑与网络能与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相媲美;只恐怕少有人再会拥有这样和那样的困惑,只恐怕少有人能再去深情地凝视星空,神游那个未知的彼岸。

在我们和这个世界彼此相忘之前,信仰能帮助我们么?

摄影:虚幻抑或真实?(三)

随着数码摄影的普及,ps也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数码时代不懂ps简直和文盲无异”,大致也说明了一些问题吧。可是也有的时候,别人看着我的照片,一脸坏笑,”小样儿,ps的吧?”

好了,问题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有困惑,有思考,有解释,有表达,看上去还不错! ^_^

言归正传,这一讲我们就来探讨一下ps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当然这个”法”不是法律,而是一种道。合法性通俗一点说就是合理性,它追求的不是普适的标准,而是多元化的理解和诠释。

那么什么是ps呢?奉之为圭臬的,弃之若敝屣的,又都是怎么认识ps的呢?我不想多说前一种观点,无论他们是否认识到内容胜于形式,这种说法本身都有它的道理。而后一种呢?批评甚至否定ps的人,我觉得这其中隐藏着一个重大的误解。持这种说法的人总认为ps破坏了照片原有的真实,所以他们选择了拒绝。可是在数码时代,这个”真实”本身是值得怀疑的。(当然我并不是说胶片时代就不值得怀疑,只不过这样说下去就引出另一个话题了,还是不展开了先)

数码相机内部采用CCD或CMOS做感光元器件,上面分布着许多感光点;每个点在按下快门的时候进行感光,并将感知的光能转换为电荷;这样所有感光点记录下的信息就是照片的来源。没错,仅仅是来源而已。数码相机内部是一个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从感光点记录的原始信号到最终在存储介质上我们看到的相片,这其中还有一系列的处理流程。表现在相机功能上,就是各式各样复杂的调节与设定。

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这张图是Nikon D1系列相机内部的图像处理系统。(标记意义如下: A:總計1,005筆資料 B:色彩資料 C:基礎資料(小群讀取) D:參數 e:色彩 f:亮度 g:對比 h:焦點位置 I:距離資訊 J:資料庫 K:自動色調補償 L:自動TTL白平衡 M:LSI系統) 一般说来,原始的图像信息都会经过饱和度、亮度、对比度、锐利度、白平衡等一系列步骤的处理,成为我们最终在电脑上看到的图片。而高档相机通常都会有内置的数据库,以及更为复杂和智能的图像处理算法。

nikond1xh.jpg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通过设置在相机内部进行的图像处理就是真实,而传输到电脑上采用ps进行的图像处理就不真实呢?说到底,这实在没有太大的差别。

一部好的电影是剧本、表演、服装、布景、声效、镜头、剪辑等全方位技术的结果,而传统上一副好的摄影作品在技术上同样涉及相机控制、胶片选择、滤镜使用、曝光、冲印等许多方面。而作为传统暗房技术的延续,数码时代后期的图像处理(其中就有我们所说的ps)实在是来的名正言顺啊!

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有些人也说”我不反对ps,但是我反对过度ps”。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种说法本身的模糊性,因为这个度不是一个可以衡量的标准。那么换一种角度来说,如果我们”过度”地ps了一张照片,那么这张照片就必然意味着虚假么?

请允许我再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以”决定性瞬间”著称的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已为我们熟知,水面上跳跃的男子,抱着酒瓶的男孩,苦难的眼睛,模范监狱所见等等都是在网上常见的名作。作为一名抓拍的大师,他的有些作品甚至保留了胶片上的齿孔,以求最大限度的真实。

而摄影史上的另外一位大师奥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却刚好相反。他镜头下的每一个人都采用的是摆拍的方式。有人说他用摆拍记录了德国人的精神,有人说他为都市人造像,甚至还有人说他的作品是二十世纪的见证。

那么究竟抓拍还是摆拍呢?抓拍使我们得窥人物的天性,感受稍纵即逝的一瞬间,照片的意义主要来源于被摄者本身;而摆拍可以表达摄影者本身的意图,照片的意义更多地来源于他对被摄者的感受和思考。

ps与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摄影:虚幻抑或真实?(二)

上次从”技”与”艺”两个方面区分了摄影之后,我又想了很多。

其实前段时间去看那几部法国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有提问的机会,我有一个憋了很久的问题想问问瓦尔达。”您觉得电影究竟是虚幻还是真实呢”?身为一个摄影家,想必对电影也有着别样的理解吧。

费里尼说”梦是唯一的现实”,而巴赞又说”镜头的本质是真实”。如此的针尖麦芒,正是迸射哲学思维的光辉时刻啊!! :) 梦是虚幻的么?那是自然!那样的虚无飘渺,那样的遥不可及~梦是真实的么?自然不假!那样的近在咫尺,那样的栩栩如生~ 虚幻,是因为没有在我们身上发生,甚至可能没有在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发生;真实,是因为它如此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小说、戏剧、音乐、绘画……所有这些艺术形式不都是以虚幻的形式来追求真实么?抑或是以真实的形式来表达虚幻?

顺便插上一句,爱因斯坦说”No problem can be solved from the sam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that created it”。实在是高明的很啊!哲学意义上的超越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嗯,再次向126年前的今天诞生的爱因斯坦致敬!

看招聘网站想到的

看了不少公司的网站,不由地感慨,中国与西方国家差别还是不少的。

从”Job&Career”反映出来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又岂是简简单单的招聘两字能够说清楚的!当然,我也看到招贤纳士以及加入**之类的说法。可是又总觉得和career相比少了些什么,细一琢磨才发现:原来Career是公司或组织站在个人角度,替他们去谋划职业生涯和发展–尽管只是一种说法,可这毕竟代表了一种企业文化。而另一方面,招贤纳士以及加入**意味着个人融入公司或是组织–如果并不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本体的话。

很难说这中间究竟谁更好一些,是个人价值的认同和追求,抑或是企业文化的认同与融入?这恐怕只是一种选择问题,更何况他们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伟大的思想都是相通的

近日同时在读金刚经和维特根斯坦,读着读着,不免要感慨:伟大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啊!!

略举一例为证:

金刚经第二十一品提到”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因为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都是不可说不可说,正如南怀谨老师所说”说出来都非第一义,都是第二义。无上妙法本来不可说。”佛祖还在华严经和法华经中说”止。止。我法妙难思。”

而维特根斯坦在他的《逻辑哲学论》序言里是这么说的”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概括如下: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在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只有总题一行字:”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也曾说,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抽象和还原,这在计算机术语中叫做”有损压缩”。因此,也许我说的话永远不是你理解的那个意思,我的思想也永远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也许这就是人类所谓永恒孤独感的来由吧。

所以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通往神性的道路。

智慧——我们的元知识

在计算机科学中有个名词叫做(Metadata),译作元数据,也就是用于描述数据的数据。例如,数据库中的表结构中,我们建立了对于一本书的元数据描述–书名、书号、出版日期、价格等等。而在数据库里的八万四千本图书的具体信息就是符合元数据规范的数据。

元数据是一个广泛应用的名词,除了数据存储,还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例如程序员熟悉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类信息就是元数据,对象就是符合元数据描述的具体数据。

细细想来,我们的知识中也有一些是所谓的根本知识,不过,也许用智慧来指代这些知识更为合适一些。智慧之于只是,恰如元知识对于知识。有一天我认真地反思我曾经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想看看我究竟掌握了多少元知识。结果却实在让我沮丧,失望啊!

这是我找到的几种:
1、基于差异的分类及比较融合。无论是学科的分类,理论的划分,电话簿的编纂,财务的管理还是我们的记忆,学习,都离不开分类。我就在想,要么是最早知道分类的那个人是个绝对的天才,要么就是这种元知识太过强大而明白,以致我们一旦用了以后就再也无法忘记了!分类是基于差异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学会了比较、归纳、融合等方法;

2、基于推演的猜测和改良。这种元知识是对思路的推广和改良。典型的例子有顺序到并行,单一到多元……

3、基于背叛的颠覆和创造。背叛、颠覆、创造作为人类原发的生命冲动,为循规蹈矩的生活带来了突破点,使得确定性过程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同时也是新一轮差异和推演的孕育。

完整性模型——我的一种解释

这也许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了。生活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才会觉得幸福和快乐呢?成功?财富?名誉?爱情?健康?家庭?心境?我已经听过太多的解释。然而这些因素彼此是那样分散,以至于我们只能从这个复杂问题的推测中获得些许解惑的快感,并非做了真正的解答。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觉得空虚和无聊,是因为他或他缺少成功,爱情,健康的原因么?似乎也不见得。我以为,这些都是在他或她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完整性建立的缘故。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因为我们生来偶然,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放弃对于意义的拷问;因为我们生来孤独,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放弃对于同伴的渴求;因为我们生来渺小,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放弃对于完整性的把握。艺术家是很少空虚的,他们的创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换句话说,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建立了一种完整性。孩子的生活通常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图景是相对简单而美好的,而这种感觉也来源于一种完整性的建立。

而所谓的完整性,可以是纯精神上的。例如信仰的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等等。所以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正是一种精神完整性的建立与表达的过程。有人说有了圣父和圣母以后的人是无敌的,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建立了精神完整性的人是自信而积极的。

完整性作为一种普适概念,同样适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工作。现代化流水线上的工人,机械地重复单调的动作。他的工作是没有不具完整性的,甚至他本人也不过是企业运转中的一个小小螺丝钉。没有心理认同,没有完整性的建立,所以会经历某种迷失和痛苦。

现代社会中的人,之所以更加容易空虚和无聊。我以为,完整性的缺乏是一个可能的解释。而对这种完整性造成损害的分别来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前者即所谓多元文化的冲击,后者即现代社会中人的工具理性化。

一个计算机系学生眼中的“终极关怀”

前几天,我碰巧看到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谈宗教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说宗教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生,也需要关注死,这就是宗教的意义。今天我们暂且不谈宗教。把终极关怀的部分简单总结一下,得出的结论就是:终极关怀–等于–对死亡本身及死亡之后的关怀。其实,这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理解,然而,我认为,”终极”,绝不简单等同于死亡,”终极关怀”也并非简单的对应于对死亡的关怀。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终极关怀呢?

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程序也许是接触最多的东西之一。抱歉扯到这么远。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程序无穷无尽,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焦虑。就拿Java语言来说吧,刚一接触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好像玩一样。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类库,编程序好像一下子被简化了,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在丰富的API函数库里找出一个来用上就行了。可是后来呢?你抬起头向四周看一看,哇塞,类库简直无穷无尽啊!这种感觉就好像被拔取管子的neo睁开双眼那一刻的震撼!要做嵌入式,你得知道J2ME;服务器端,J2EE总要学吧,好家伙,一个J2EE里面包含了13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说到底是什么?不就是13种大的类库么?事务处理要有JTA;消息处理要有JMS;电子邮件得用JavaMail;XML有JAXP;安全认证要有JAAS……一个接一个,实在太多啦!!这还仅仅是J2EE!想想看,做单元测试,你得会使JUnit吧?做日志,哪能不知道log4j呢?O/R映射,hibernate也很流行啊!想用Java娱乐一下?试试Robocode吧。实在是数不胜数啊!!

仅有广度就够了么?Reflection得知道啊。再向底层深入还有class文件格式,还有jvm原理……

人都有一种欲望,就是想要占有。求知欲又何尝不是一种占有欲呢?你很用功地学习以使自己明白越来越多的东西,让自己显得聪明,显得优秀,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可是,假如像我说的那样,你发现东西越来越多已经学不过来了会怎么样?也许,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仅仅查类库已经不仅编不出好的程序,有的甚至连理解别人的代码也出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又需要补课了,只会编码使不够的,设计才是最关键的!没听说么?编码不过就是IT界的蓝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罢了。追求卓越的你又怎么能仅仅满足于此呢?做面向对象设计,UML和设计模式是基本功吧?IoC似乎也应该了解一下?面向方面的编程呢?新版JBOSS 4.0已经自带AOP框架了。模型驱动架构呢?MDA似乎已经是一个核心概念了,君不见IBM并购Rational,Borland收购Together么?那么面向服务架构呢?SOA可是号称将统领下一个十年啊!

有了架构,怎能没有方法学呢?SOA的基础就是敏捷方法中最著名的极限编程XP呀!测试驱动的开发?哦,对了,有轻量级方法当然还有重量级的,RUP怎么样?MSF呢?

这可真是–学不完的概念,忘不了的忧愁啊!所以程序员一个既敏感又热门的话题就是”三十岁”问题。三十岁的程序员是不是都应该转行呢?只能做因为你的身边永远会遇到比你年轻的牛人,因为你永远也学不完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

终于有一天,你踏上技术的颠峰,你的设计高效、灵活、有高度的可靠性高,强大的可扩展性;你的实现流畅自然,闪耀着十年磨一剑的光辉。然而你发现优良的技术却并不等同于畅销的产品。技术上的极致也许正是产品的穷途末路。于是,业界又提出了”过度设计”概念,这正是一个技术狂热者可能遭遇的陷阱。

从技术到市场,我们经历了一次觉醒。我们过分沉湎于技术,以至于忘了技术之外的许多因素。忽略这些因素只会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偏。

这就好像黑客帝国,没错,你醒了,可是什么才是现实呢?我们需要醒来多少次才能到达彻底的真实呢?我们渴望优秀,我们追求卓越。从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之后再是一份好的工作。我们想要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为了什么呢?无止境的追求仅仅是为了让追求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舒适么?就好像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设计而去设计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再一次的觉醒。

人生有一些问题和工作无关,和学习无关,也和生活无关。在你很小很小,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它们或许就已经存在了。仰望天空时的神秘,凝视周围世界时的陌生与新奇,你都忘了么?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我们被吸引,我们迎接挑战,我们发现乐趣,然而我们也得提防过分沉湎于其中的危险。一个产品的设计不能脱离市场,生活工作和学习又不能脱离什么呢?

计算机行业永无止境的学习让你心力交瘁。而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沦为一段无尽循环的程序:学习、劳作、重复以上步骤。这一天你会失望么?你会焦虑么?你会感到生活的无意义与虚空么?为了什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找到好的工作么?那找到好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可以有更丰厚的收入么?有丰厚的收入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我们总是这样着着急急地赶往生命的终点么?

有些问题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终极,并不是指生命的终极–死亡;相反,它常常是一种回归,对于生命原始冲动的回归。终极是对世俗生活某种意义上的觉醒,我们也许要醒来很多次,才会拥有一个相对的真实。这也许是层次上的飞跃,但也许仅仅是对于常识的回归,恰如产品和设计一样。

Taken说了什么?

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Taken,才发现它讲述的东西并非仅仅是我之前了解的那样。

Taken是斯皮尔博格(Steven Spielberg)拍的电视剧,讲述了三个家族三代人和外星人的故事。也许正是外星人这个远离现实生活的话题,才给了我们足够的高度,以审视生命,审视我们自身。

Why do people want so desperately not to be alone? Why is it more comforting to think you are being watched than to know that no one at all is watching? And why, really, does that make us any less alone? In the end, if there are others out there, then wouldn”t we be, all of us, still alone together?

I have this idea about why people do the terrible things they do. Same reason little kids push each other on the schoolyard. If you”re the one doing the pushing, then you”re not going to be the one who gets pushed. If you”re the monster, then nothing will be waiting in the shadows to jump out at you. It”s pretty simple, really. People do the terrible things they do because they”re sacred.

–孤独和恐惧,我们人生境遇

We”re all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a cliff, all the time, every day, a cliff we”re all going over. Our choice isn”t about that. Our choice is about whether we want to go kicking and screaming or whether we might want to open our eyes and our hearts to what happens once we start to fall.

–觉醒,伴随着心灵的坠落

When you”re little, you like to think you know everything, but the last thing you really want is to know too much. What you really want is for grownups to make the world a safe place where dreams can come true and promises are never broken. And when you”re little, it doesn”t seem like a lot to ask.

–我们长大了?我们成熟了?

Christmas is all about hope. Kids hope for new toys. You get older, and the toys get bigger, but the hope stays the same. Some people might hope for peace on Earth or maybe for a better tomorrow, whatever their idea of that might be, but most people still just want something bright and shiny and new.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People like to examine the things that frighten them, to look at them and give them names, so saints look for God, and scientists look for evidence. They”re both just trying to take away the mystery, to take away the fear.

–无力的反抗

People talk a lot as i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life is to always see things for what they really are. But everything we do, every plan we make is kind of a lie. We”re closing our eyes and pretending the day won”t ever come when we won”t need to make any more plans. Hope is the biggest lie there is, and it is the best. You have to keep going as if it all mattered, or else we wouldn”t keep going at all.

–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People believe what they want to believe. They find meaning where they can, and they cling to it. In the end, it really doesn”t matter what”s a trick and what”s true. What matters is that people believe.

–我们需要信仰吗?

I don”t know what will happen next. I don”t know what I”m going to be, what I”m going to learn, but what I do know is this-life, all life, is about asking questions, not about knowing answers. It is wanting to see what”s over the next hill that keeps us all going. We have to keep asking questions, wanting to understand. Even when we know we”ll never find the answers, we have to keep on asking the questions.

–也许,从来就没有,也不会有答案

由核心业务想到的

在Bain的主页上看到SGC(Sustainable Growth Companies)这个词,中文译作”持续增长公司”。文章指出四个基本要素和持续增长密切相关,并给出了业界一些具体的例子。
1. 专注于界定明确的核心业务;
2. 充分发掘核心业务的潜力;
3. 从强壮的核心业务扩展到相关的领域中;
4. 随着市场的风云变幻重新定义核心业务。
看完以后,我突然想到,个人的职业发展似乎也可以用这个”核心业务”模型来加以解释。

在就业市场上,核心业务可以理解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1. 专注于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多数 SGC 只专注于有限的几项核心业务。人也是一样,做好一件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投入。寻找使自己与他人有所区别的地方往往是职业发展的关键;

2. 充分挖掘核心竞争力的潜能。

如果想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较高的回报,充分发挥潜在的核心竞争力,一共有三个重要方面
a. 建立市场领导地位。换言之,就是要做行业里的top one
b. 增加可投资资金,建立竞争优势。也就是在自己的强项中加大投入,从而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
c. 拓展更大的利润源。即建立并提升新的竞争力,放弃或者削弱原有的领域往往是存在风险的,因此,核心竞争力的拓展往往是在相关领域内进行的

3. 将核心竞争力拓展到相关领域。

经验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与核心业务相邻的高增长业务可归为如下5种类型
a. 利用现有的产品开发新的细分客户或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料开发新的产品。以原有知识为背景,细分行业内的领域,选择进入
b. 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巩固核心业务,多方面满足其消费需求。在原有核心竞争力基础上,进行多样化发展
c. 利用公司的核心能力,发展相邻业务。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d. 拓展互补的网络或平台以扩大规模并提高使用率。优势互补?
e. 利用现有的核心概念、技术或资产在”白色空间”领域开创的业务。是不是像新东方有个从中文转去计算机的老师那样?核心概念就是语言中的共通逻辑??

4. 随着市场的风云变幻重新定义核心业务。

是不是考虑转行了?在适当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