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效平《欧洲电影专题》听课笔记

整理几篇大学时的听课、读书笔记,存档备查用。

课程:《欧洲电影专题》    吕效平

  • 关于“欧洲电影专题”

个人镜头艺术的时代正在到来

有一种人生的境界

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工作;以无为的精神作有为的工作。——朱光潜

把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结合起来。从一切人物、事件中读出悲剧和喜剧意义来。

  • 关于“欧洲电影”

“欧洲”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艺术类别的概念。主要还是后者。

电影的两极:“好莱坞”——“欧洲”。但在好莱坞也有库布里克(《发条橘子》),在欧洲也有吕克贝松。

  • 关于“专题”

周星驰与莎士比亚

周星驰是一支快乐的喷泉,莎士比亚是浩瀚的海
谁能说海不是水?

专题

“专题”不是“史”
“专题”不是“鉴赏”
读片有一定难度

参考书

《认识电影》,[美] 路易斯·贾内梯,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世界电影史》,[法] 乔治·萨杜尔,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 关于电影

现实主义 —— 古典主义 —— 形式主义 —— 纪录片 —— 故事片 —— 先锋派

纪录片(例):《无粮的土地》(1932)
故事片(例):《卡萨布兰卡》,《魂断蓝桥》,《角斗士》
先锋片(例):《迷墙》,《一条安达鲁狗》 (1928,第一部超现实主义电影)

现实主义与先锋派:两个极端

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例):《被遗忘的人们》(1950)
介于故事片和先锋派(例):《朦胧的欲望》(1977)

费里尼:梦境的逻辑,“梦是唯一的现实”,电影的本质就是梦

巴赞(André Bazin)

提倡长镜头,景深大,时间长,没有蒙太奇。从而保持最大程度的真实。和其他一切艺术形式相比,“镜头的本质是真实”。

作品:《乳臭未干的人》
* 伦理和道德的缺席
* 故事的缺席

新浪潮电影

1958 – 1962年间的法国电影运动

什么是好莱坞

利润的
制片人的,公众的,非艺术家的
明星制度(新浪潮电影之前一部意大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两演员均为业余)
道德的
类型片的

电影手册派

戈达尔,特吕弗,夏布罗尔;前两者是巴赞的学生

  1. 一个在其中一切表象都同等重要的世界。是一个无连续性的世界。自我是一系列无明显关联的事件。自我是没有本质的。
  2. 他人也是没有本质的。
  3. 否定旧道德。那些道德替你规定好了本质与道路,人是被动,接受的,“不诚实的”,从存在意义上说是“死了”的。
  4. 行为是因时而定的。
  5. 每一个行为都是独特且没有社会先例的,而在别人看来便是无动机的。因为不存在可供动机依托的一成不变的自我,即所谓“无动机行为”。
  6. 作为物的人,无力为现实、过去和未来的一切行为承担责任。这一理想只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不堪重负的人们便试图抛弃这一理想,像动物一样生存。世界不再是无限多的表象事件的集合,而是无限多的偶然的集合。

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1930 –

最初是《电影手册》和《艺术》杂志的电影评论员。1959年拍摄第一部长片《精疲力尽》.

有人曾将电影史分为戈达尔以前和戈达尔以后两个时期。美学与现实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平衡。

作品:《精疲力尽》(1959)
* 一部存在主义的影片,A bout de souffle
* 用电影的形式表现了《尤利西斯》(1922)与《等待戈多》(1950)之中“现代”人内心的荒芜;“上帝死后”人所面临的价值的失落,意义的真空。

《美国制造》,Made in USA,1966
《中国姑娘》,1967,政论的电影风格
1958年5月风暴后,与学运领袖组织了一个战斗电影小组

戈达尔电影风格:实现了从描摹现实的传统叙事向自视、探讨现实的转变。杂文式的思考。
* 《精疲力尽》是典型的好莱坞警匪片吗?
* 《精疲力尽》是 典型的好莱坞爱情片吗?
* 与希区柯克频繁剪辑相区别的长镜头

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

1932 – 1984,法国“新浪潮”电影主将,《电影手册》撰稿人
被视为法国电影的“掘墓人”

与戈达尔至少两点不同:

  1. 除了崇拜尚·雷诺阿,继承了他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传统之外,还崇拜希区柯克,也模仿希区柯克的电影
  2. 他的主题是“人”,“人们都奇妙无比”。特吕弗不像戈达尔那样探讨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他只描写人本身。

成名作:《四百击》
最高成就:《最后一班地铁》

作品:
* 安东尼·多尼尔系列:《四百击》,《安东尼与柯绿蒂》(二十岁之恋),《偷吻》,《床第风云》(婚姻生活,床板),《爱情长跑》(消逝的爱)
* 悬疑类影片:《枪杀钢琴师》,《黑衣新娘》,《骗婚记》,《情杀案中案》(激烈的周日)
* 爱情影片 :《朱尔斯和吉姆》(夏日之恋),《爱女人的男人》,《柔肤》(软玉温香),《绿屋》,《两个英国女孩与欧陆》,《最后一班地铁》,《美女如我》,《情泪种情花》(巫山云)(是雨果女儿的故事)
* 其他 :《乳臭小子》,《华氏451度》,《野孩子》,……

阳台上看呆——谈《最后一班地铁》

  1. 完全不去编织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凡的生活包含无数的偶然性,而影片完全没有剔除这些偶然性。大量的,偶然的,毫无关联的东西一带而过,信息量很大。这些都是使该片突出但又难懂的原因。
  2. 人物的表现超出常见的伦理评价。
  3. 以一种近乎上帝的视角将平凡的生活赋以诗意。

阿仑·雷乃

作品:《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

埃里克·罗默(Eric Rohmer)

1920年生于法国南锡。文学教授,电影评论家(《电影手册》主编),电影导演。
——欧洲“作者电影”的一个范例
“在记录时代的社会意义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1年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被授予“金狮终生成就奖”。
“直面自我,在市场经济压力和美学风格变幻中卓尔不群。”

并不怎么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而总是用大段的长镜头表现一段事件。善于表现隐藏在人内心中间尚未表达出的情感。

“故事不是讨论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候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

1954年罗西里尼对当时的影评人罗默说:我知道要想达到目的的期待是多么重要,所以我不去描写期待的目的,而去描写期待本身,然后骤然收尾。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Nikita Mikhalkov)

俄罗斯电影艺术家,1954年出生,曾出演《两个人的车站》

作品:《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情留西伯利亚)

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1941 – 1996,波兰导演

《蓝》:自由

《白》:平等
* 波兰有句俗话:有些人是平等的,有些人更平等。
* 我们了解“平等” 的理念,每个人都向往平等的地位。但我认为这完全不是真的,我不认为有哪个人真的想平等,每个人都想“更平等”

《红》:博爱
* 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感觉:我们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即使当我们注意别人的时候,我们还是想到自己。

路易斯·布努艾尔(Luis Bunuel)

1900 – 1983,西班牙、墨西哥、法国
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

1930年超现实主义思潮领袖布勒东发表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布努艾尔是二十个署名人之一。

除了与超现实主义有渊源关系之外,布努艾尔是一位卓尔不群的电影工作者

“布努艾尔是一个极富幽默的昆虫学家。他细心观察一切饶有趣味的试验,不过,这里是对有智性的人进行的试验。只是他让我们自己去做结论。他的幽默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使现实更突出的,揭破一切假面具的,戳穿一切骗局的幽默。”——彼埃尔·玛卡布吕

作品:《一条安达鲁狗》,《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朦胧的欲望》
* 大胆地表现了性,撕破了表面上的尊严,突出了人性
* 颠倒、混乱的逻辑

超现实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巴黎兴起的欧洲文艺思潮。

主张摧毁旧意识,否认传统,反对因循守旧,摒弃资产阶级的道德准则。

有强烈的改造社会的使命感,认为应该唤起人们被压抑的潜意识。

相信人只有在梦境、幻觉所展示的世界面前,才能冲破一切羁绊,显露人的本体真实。精神错乱和梦幻是真正的精神活动,在这两种状态中,人才能不再受到意识的控制。

伯格森的“艺术冲动”是其美学和艺术的源泉。

两种理解电影的方法

分析的、理性的方法

综合的、诗性的方法
* 诗意地表现了作者对我们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是一个充满了偶然性的、荒诞的、不可知的世界。一个经由艺术家陌生化了的世界。

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ovar)

三个问题:

  1. 什么使阿尔莫多瓦与好莱坞区别开来?
  2. 阿尔莫多瓦作品中人物的欲望
  3. 解读《All about my mother》

关于第一个问题:
* 是艺术家个人的而非投资商的
* 是西班牙的而非“纽约的”
* 深刻的悲剧性而非浅薄的道德信心。充满探索人性的勇气,而不是给出关于人性的简单结论。

参考影片列表

《城市之光》(City Lights),查理·卓别林,1931
《狂人皮埃洛》(Pierrot Le fou),让-吕克·戈达尔,1965
《大街上的商店》(The shop on main street),捷克斯洛伐克,杨·卡达卡 / 艾玛尔·克洛斯,1965年,导演的其他作品有《来自火星的音乐》、《青春岁月》、《三个愿望》、《死亡就是天使》、《被告》
《朦胧的欲望》(又译《欲望的隐晦目的》)西班牙,路易斯·布努艾尔,1977,改编自小说《女人与木偶》
《怪谈》(《奇谈》),日本,小林正树,1965
《魔鬼圣婴》(Rosemary’s Baby,又译《罗斯玛莉的婴儿》),波兰,罗曼·波兰斯基
《风流医生俏护士》,美国,罗伯特·奥特曼
《生命的圆圈》(The Circle),伊朗,法·帕纳希,2000
《悲情城市》(Baise Moi),法国,维吉妮·德斯彭特 / 柯拉莉,2000
《大都会》(Metropolis),大友克洋根据手塚治虫漫画改编,2001
《去了解》(Who knows),法国,雅克·李维特,2001
《好男好女》,台湾,侯孝贤,2001
《木鞋树》,意大利,1978
《史楚锡流浪记》,西德,1977
《芬妮与亚历山大》,瑞典,英格玛·伯格曼,1982
《监狱风云》(Caged Heat),1974
《码头风云》(On The Waterfront,又译《在江边》,《岸上风云》),美,艾利亚·卡赞,1954
《阿飞正传》(Days of Being Wild),王家卫
《被遗忘的人们》(Los Olvidados),布努艾尔,1950


相关文章

Comments

7 Responses to “吕效平《欧洲电影专题》听课笔记”
  1. Dunoy says:

    您的涉猎真是广泛呐~~
    说到阿尔莫多瓦 最难忘的还是“对她说”

    • unicell says:

      “对她说”我还没看过。@_@
      其实整个课程看过的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简直是刻骨铭心!

  2. lv包包 says:

    嗯··不错啊!

  3. Dunoy says:

    楼主的推荐 我一定要看一下!
    “对她说”,我也强烈推荐,导演的拍摄手法不说令我刻骨铭心,那也已经到达了难以忘怀的地步了。

  4. Snower says:

    《西伯利亚理发师》我也特别喜欢,非常有气势的一部片子。这不单是俄罗斯式的恢弘,而几乎完全是从男主角不顾一切的爱而激发出的一种气势。严肃坚定又夹杂着背叛的恨,一时你会认为这是一个民族对爱的态度,因为女仆也义无反顾的奔向了她的爱人的所在——西伯利亚。一时你又会感到这爱情是如此的渺小,在这片严寒凛冽冰雪融盖的俄罗斯,这个腐朽复杂的大时代,一个士兵执意的爱,显得那么无足挂齿,甚至被无视和践踏,然而他却为了这无足挂齿的爱没有一丝悔意的放弃了一切。这要何等的执著和勇气呢。

Speak Your Mind

If you want a pic to show with your comment, go get a gr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