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把时间做朋友》的一些感想

前段时间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做朋友》,在这里做个简单的笔记。

  • 关于时间的感知

李笑来在书中提到了柳比歇夫在《奇特的一生》中的例子。柳比歇夫通过实践自己的时间记录法,在一生中积累了异常广博的知识和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和研究成果,获得了惊人的成就。

其实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时间过的飞快,偶尔驻足回首,却才发现有太多的计划没能完成,太多的雄心壮志一天天归于平淡。时间流逝了,而我们却没能从中获得当初想要的那些东西。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如果回首往事,却只觉得光阴虚度,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通过坚持不懈的时间记录,柳比歇夫似乎形成了一种特别的感知力,时间的流逝对于他而言不是浑浑噩噩的,而似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有了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觉,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柳比歇夫都是格外有意义的,他可以在有限的一生中完成那么的工作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尽管李笑来在书中不尽同意“时间就是金钱”的说法,可我觉得柳比歇夫对于时间的这一认知恰恰好像理性的理财行为一样。一般正常人在心理学上有着“损失规避”的倾向,这就导致了我们在拥有一件物品时对它的价值评估,和损失一件东西时对它的价值评估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我们往往容易注意到一般意义的损失,却对未得收益不够敏感。而对于一个真正理性的理财者来说,损失与未得收益恰如一体之两面,是完全对等的。时间也是一样,我们的生命自出生时起,就在不断流逝。我们对这现象过于习以为常,甚至感觉麻木。而其实理智的人应该想到,如果没有获得足够的回报,我们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秒都是在损失。

书中在最后提及了父母对孩子“时间认知”的教育方法。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在某一天做一件让孩子印象异常深刻的事情,礼物、郊游或只是说一个故事,然后父母记录下来这件事当时具体细节。然后过上2、3年,重提此事,让孩子对时间流逝有深刻的人生,之后过上3、5年再提一次。这样会对孩子的一生都有莫大的帮助。说来也巧,我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不过倒不是父母教育的结果。我很清楚的记得小学时候,一二叫低年级,三四是中年级,五六是高年级。低年级的时候无比地向往中年级,中年级的时候无比向往高年级。可等自己到了中年级却似乎觉得低年级时候的那种企盼淡化了,似乎进入中年级以后的我也并不是低年级时无比向往的那种生活。突然有一天,我对自己这想法感到有些恐惧。那不仅意味着一个时间坐标如此轻易地被我经过,也同时意味着经过它时我甚至毫无感觉。于是这一天我决定重新设立一个坐标。我站在床边,手摸着床单,自己狠狠地盯着自己的双手(这些细节直到现在还无比地印象深刻),对自己说,我要永远永远地记住这一刻。其实,对自己说完这句话我就立刻意识到,这一刻就已经永远的过去了。也许有些不甘心,我又重新做了一遍。之后我就把这件事给忘了。而当我下一次想起的时候,没有惊恐,没有慌张,这一切就好像我当时做第二遍的感觉一样。我知道,那个坐标在不断离我远去,永远。读李笑来的书,我又一次重新想起了当初这一刻。不禁再次暗暗提醒自己,生命短暂,切勿虚度光阴。

  • 关于时间的管理

介绍了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法以后,李笑来在书中推荐了“记录时间开销-制作时间预算-审计时间开销”的时间管理方法。我觉得很有道理,然而像柳比歇夫那样坚持记录一辈子的做法却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这样细致的记录-预算-开销至少不太适合我这样一个不喜欢对自己太过苛刻的人。一方面,我相信80/20法则在这方面也是适用的。通过认真审计日常活动中最浪费时间、最无意义的20%的习惯和行为,完全可以获得时间管理上80%的收益。至于剩下的20%,请自便!也许可以作为灵感的来源,也许消磨时间也是一种人性呢?信奉80/20的好处还在于,它让计划变的更有韧性。我也制定过太多无法完成的计划,甚至当这计划因为意外原因被打断会烦躁,甚至于迁怒别人。后来才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计划在于坚持,然而和从不间断地坚持计划相比,偶尔被打断却能继续下去,来得更为难能可贵。80/20法则这方面显然更富于弹性,更易于坚持;另一方面,做过长时间的计划意味对未来的透支,未来的时间、意愿、选择也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是有成本的。过长时间的计划也往往低估这部分资源的价值。(李笑来在书中对计划的问题也有讨论,也挺有道理)

二、第二个原因在于,对多数人来说,在一个较短的周期内实践这一方法不仅可行,也是有效的。这就好像一个外汇交易者固然可以以月或年为周期实践自己的交易系统,可这不仅需要更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也需要交易者客服短视思维,跨越更长的周期来看待问题。这两点本身就对交易者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在一个以4小时线、日线或是周线的周期内,入门者更容易对自我进行控制,也同时拥有了更多实践交易系统的机会。短周期实践,快速迭代并做演进式推进也意味着更短的反馈周期,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了计划的可行性。

  • 关于时间管理的工具

生活在现代社会,我觉得最好的工具倒不一定是纸和笔了。工具,自然是顺手就好,符合各自的需要就好。我目前用到的有这么几种:

  1. Google Calendar
  2. 很常见的日程管理工具。对我来说的好处,主要是个人的日程、提醒也可以放在上面,一周以后的也可以,一年以后的也可以。聚餐安排可以,生日提醒也可以。而且所有的通知都可以通过Email或者短信的方式提醒,实在是太方便了。如果使用Gmail的话,还可以在Settings-Labs里打开Google Calendar Gadget,这样,在处理日常邮件时,当天的日程也一目了然。或是再进一步,通过Google Sync把日程信息和手机等手持设备同步,就更加方便了。

  3. RTM(remember the milk)
  4. 现在的GTD(Get Things Done)理论里,似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任务列表在时间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任务列表是任务导向的,通过标签、优先级等进行管理,我觉得某种意义上和日程表是互补的。remember the milk是我很早就使用的一个工具,甚至比Google Calendar还要早,一直很奇怪Google为什么不收购它?除了前面提到的标签、优先级等功能以外,RTM可以很完美的和Google Calendar集成;安装Firefox的插件,可以很方便的在Gmail使用,可以设置邮件标签,让打上标签的邮件自动列为待完成任务等;或是直接加入Remember The Milk Gadget for Gmail Labs 直接在Gmail中访问自己的任务列表。当然,如果愿意,升级成付费用户,还有iPhone, BlackBerry,WM的客户端可以安装。

  5. ManicTime
  6. 这是一个比较新的工具,用来记录在电脑使用时间。并可以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程序的使用时间,并形成图表统计。对于大量时间使用电脑工作、学习、娱乐的人们来说,这个工具可以起到柳比歇夫时间记录法中,时间记录和时间审核的功能。通过分析各应用程序在前台的使用时间,可以很方便的统计自己大部分时间是用在了工作、娱乐、学习、还是闲逛?(友情提醒:由于ManicTime默认情况下不仅记录应用程序的名称,也记录应用程序的标题栏信息,如文档名,浏览网页Title等,所以为了保护隐私起见,可以在设置里去掉Track Windows Titles的选择。

  7. Blog
  8. 最后一个重量级工具当然是Blog。虽然Blog并不是一个很直接的时间管理工具,然而作为一个思想工具,它的作用却是全方面的。首先,它可以作为个人的知识中心,起到传统的笔记功能。若能妥善利用草稿、标签、站内搜索等功能,便可以通过积累、迭代、演进的方式完成信息的积累和整理;由于其书面表达的性质,也有助于将相关问题的以更为逻辑的方式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一个思考-行动-再思考的正向反馈环,推动自己前进。而反馈,正如《把时间做朋友》里所提到的,对于时间意识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其实,更进一步,每一篇Blog帖子都是一个时间的坐标,尊重并珍惜每一个当前的时间坐标,就是良好时间管理的全部,如果你没有,过去的坐标会毫不留情地给你提醒。;-p


相关文章

Speak Your Mind

If you want a pic to show with your comment, go get a gr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