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瞬间与生命的瞬间

据说精神之于肉体,类似于一台自诞生起就没有停机的电脑。种种的自我意识、记忆情感,都不过是在肉身这部运转精密的机器之上激荡的回路,演变的模式,复杂的计算罢了。终于有一天,机器老了。计算变得迟缓而易错,模式渐渐弱化而难以识别。在停机的一刹那,所有数十年分秒不停所积累的信息、数据,最后一次以难于捉摸的方式逐渐淡褪,并从此在世上消失。

然而死亡不过是个体的终结——像是无数珊瑚虫的死亡造就了五彩斑斓的珊瑚礁,无数植物的死亡变成了石油,运转起整个当代社会——死亡,这一精神的结晶体又何尝不是支撑起人类精神世界的珊瑚礁?

书架上随手拿起一本书,作者生于1844卒于1900;再拿起一本,生于1913卒于1987;我不知道这些书本中有多少作者已经告别了人世,但即便是最新上市的书籍,距离编辑、排版、印刷、上架也过去有些时日。就更不用说那些跳跃的灵感在作者脑中闪烁、酝酿、构思、编排、并被记录下的瞬间了。

而那些如此深刻地触动了我的灵魂的语句,它们不过是植物尸体上记录的已经“死亡”的想法;那些如此深深契入我的生命中的旋律,它们也不过是已经“死亡”的曲调;若是当真来一场朝圣或是寻梦之旅,也恐怕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不复当年的模样。

死亡,似乎无处不在,因为时间的切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即便是此时此刻,那些我在场或不在场的地方,形形色色的面孔背后,又发生着怎样的人生故事?Cut!!就此打住。当我写下这句的时候,上一瞬间已经永远凝固,成为历史。这其中自然不乏精彩的故事,谁又知道呢?

无时无刻不是死亡,而无时无刻又都不是生命。不同时空里的死亡孕育了此刻的生命,而这向死的生命必借这无时无刻不在的死亡得以实现和自我完成。正如先知所言,“死亡的奥秘若不在生命的心里寻找,又如何能找到它呢?”

《现代反思与后现代思潮起源》讲座笔记

整理几篇大学时的听课、读书笔记,存档备查用。

(很不好意思的是:这篇没有记是谁做的讲座。-_-b)

讲座:《现代反思与后现代思潮起源》

  • 现代化带来的两个层面的深刻问题
  1. 史无前例的社会冲突
  2. 人的生存价值的迷失
  • 卡尔·马克思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1. 早年:从人性与人的发展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对人的价值的剥夺
  2. 27后(?):从社会结构角度……
  • 人与人的生存意义的矛盾

全球化与科技创新使发达国家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掩盖了阶级矛盾,但也使得另一层次的矛盾——人与人的生存意义的矛盾开始凸现。

  1. 人与自然矛盾:生态危机、环境危机、……
  2. 城市取代乡村
  3. 建筑的实用功能取代了神圣和尊严

  4. 效率与理性吞噬了人的个性和情感
  5. 对财富和效率的追求成为唯一价值

  6. 现代文明的脆弱性
  7. a)农业文明并不脆弱
    b)Red Code II
    c)9.11 美恐怖袭击再次证明了强大现代文明的脆弱性:用现代文明摧毁现代文明

  • 对现代性的批判
  1. 从社会结构角度:马克思的《资本论》
  2. 从人学角度:
  3. a)人本主义批判科学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主张回到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精神家园)。代表:海德格尔、萨特、尼采、法兰克福学派
    b)后现代思潮对文本解构(文本内部瓦解):认为人类“无家可归”,走向虚无主义

  • 从人学角度看:现代化的本质——“世界的祛魅”
  1. 世界上的数十种文明唯有西方文明进入现代文明
  2. 韦伯认为:是由于西方文明把文明中非理性情感、神圣等都祛除了
  • 自然科学中世界的祛魅
  1. 古代东方的有机论自然观:
  2. 世界是有机体,自然现象是生命过程:月相周期,宇宙模型,天人感应……万物充满感性色彩与神秘的生命。正确然而太复杂不定。

  3. 古代西方神创宇宙:
  4. 世界万物充满神圣意志和神秘情感。柏拉图发现了“理念世界”,虽有人们的理性——逻辑体系。但其背后仍是某种神秘的信仰和崇拜(如圆形崇拜)

  • 祛魅的过程与表现

笛卡尔:怀疑一切,除非我能用理性把握。从而开始祛魅过程。驱逐一切事物的非理性因素,仅剩人类能理解的理性因素,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逻辑构造。将整个世界纳入逻辑体系中。

  1. 在科学中的表现:
  2. a)自然现象的几何化,几何语言代数化,代数语言物质化
    b)世界的祛魅 = 世界的工具理性化

  3. 在技术领域的表现:
  4. a)拉普拉斯,给我物质,我将制造出整个世界
    b)改造世界的两种态度:

    艺术性改造:带有某种神秘感的表达
    理性改造:用理性法则来制造 → 出现了巨大的技术世界,人类生命受制于技术世界

  5. 社会生活理性化:
  6. a)社会制度、企业结构、生产线方式、法制社会
    b)现代民主、现代政治、科层制

  • 对“世界的祛魅”的人本主义批判
  1. 尼采的批判
  2. a)价值重估
    b)理性反对本能
    c)高扬“酒神精神”,放纵原始生命力

  3. 海德格尔的“存在本体论”
  4. a)人的生命本体是存在,而非“存在者”
    b)西方文明的错误:把存在者作为本体和价值意义之所在,无止境的对存在者的探索和占有
    c)精神处于理性的逻辑体系中,生命处于理性的逻辑体系中,生命寄生于无限扩张的技术领域中,远离了大地

  • 对“世界的祛魅”的解构主义批判
  1. 后现代之一:解构主义
  2. 对理性主义的结构:德里达《柏拉图的药店》
    对人本主义的结构:福柯《知识考古学》

    → 后现代思潮既抛弃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又抛弃人本主义(特别是人类中心主义)

  3. 后现代之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4. 世界的“返魅”

  • 后现代哲学与“女权主义”
  • 总结:一种说“不”的思潮
  • 讲座中提及的其余书目

德里达《马克思和他的幽灵们》、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

徐小跃《漫谈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笔记

整理几篇大学时的听课、读书笔记,存档备查用。

讲座:《漫谈中国传统文化》    徐小跃

儒家、佛家、道家提供的“超越之路”不同。

人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所以只要是关照人的根性的文化都是超越时空的。

当今社会,人生活在“上不在天,下不在地,外不在人,内不在己”的无着状态。而所谓的终极关怀即精神、心灵的寄托,这也正是传统文化所能带给我们的。

人有生存层次与生活层次之分。

研究儒道佛即从不同方式阐述人的根性。

先秦儒家都指向了人的真善美。20世纪20年代罗素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人有三大劣根:缺乏同情心(这也恰是孟子论证过的“人之异于禽兽处”)、懦弱、贪婪。

哲学、宗教的最大贡献即对现实的批判与提升,对功利的打破。超越现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人类恰是在这样一种看似悲剧性的努力中,实现了自身的推动、历史的进步。

儒:入世,有位,通过对理性的呼唤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道:对社会和人的批判,对现实的提升。从天道和人道的冲突批判人道。名、利皆身外物,而人的本质是生命。道家基于超越的思维,认为不仅声色犬马应被摒弃,理性等也应被超越。对于道家的消极性认识:其根本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超越性思维。

佛:佛教侧重与对心灵的解释。因缘合合。因缘合合而生世界,生宇宙,生人生。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个因缘体。其实也就是提倡责任心。所做之事皆种下因。

人不是一个完成的、既定的存在。

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最后一课”观后感

看完了兰迪·波许(Randy Pausch)最后一课,终于忍不住想要写点什么。

兰迪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教授,在去年9月被确诊为胰腺癌后在卡耐基·梅隆向做了最后一次讲演,分享他人生的快乐、经验和体悟。“最后一课”在网上被下载超过1000万次,译成7种语言,流传极广。因为这次演讲,他被ABC评为年度人物,被《时代》周刊列入影响世界的100人,卡耐基·梅隆所在的匹兹堡将11月9日定为“兰迪·波许”日,布什来信称赞他的努力“反映了美国人灵魂中最好的一面”。

看兰迪的“最后一课”,首先是被他的乐观和幽默所打动。在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刻,却有着和平时一样饱满的热情。谈起儿时的梦想,谈起成长的经历,谈起父母、同事、学生,谈起他的妻子,我能听到的只有真诚和爱。把兰迪的“最后一课”放在他生命即将结束的背景下来考量其实并不一定恰当。这次演讲哪怕还能有第二次、第三次,也丝毫不能减弱它的光芒和力度。这是一次真正有智慧的人对人生的一次回顾。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是少数,善于讲演的人也是少数,兰迪正是这两者的合二为一。更何况他所讲的又是人生这一个重要的话题!看兰迪的演讲,我不禁想到了那本《别闹了,费曼先生》。费曼是加州理工的物理系教授,得过诺贝尔奖,是近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但他同时又是以爱闹、爱玩、特立独行著称。也许他们两个人并不能完全相提并论,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人生。对于他们留下的演讲和书籍,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恩。他们的存在,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

两个head fake,在兰迪没有说出来之前,我都想到了。这不是一次关于如何实现梦想的讲演,而是一次关于如何去过人生的讲演。生活在这个时代,会突然发现无论做什么事都能找到各式各样的技巧、教程、howto、guide。。。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学习,如何教育孩子,如何与人相处,如何调节心情。。。有时候不由生出些许反感,仿佛没了这些书人们就不会工作学习与人相处了一样。但不得不说,这些书自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纷繁复杂、信息爆炸的现代化社会(当然,我的经验仅局限于中国),人们一方面需要面对传统社会架构的瓦解,另一方面又得应付过去所没有的新环境、新问题。在为了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也许已经有不少人已经忘记了,或者根本还顾不上人生的重要问题——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在今天的中国谈论终极关怀也许还太奢侈,但相对于它的重要性而言,这个问题绝对是谈的太少了,而不是太多了。在纯粹的宗教和世俗之间,我们需要更多坦诚的、积极的、热情的关于人生的思考和箴言。毫无疑问,兰迪的最后一课正是这样的内容。整个演讲过程中,他的坦诚和爱心在我心里越来越清晰地留下“最后一课”的印象,这份遗留下的珍贵礼物,毫无疑问,只能属于他的孩子。然而我们又何其幸运,能亲耳听到、亲眼见到这最后一课!

关于死亡,我们经历的太多,“最后一课”也绝非先例。之前也曾读过米奇·阿尔博姆的《相约星期二》,还有黎家明《最后的宣战》。身份不同、背景不同,然而面对死亡这一共同的事实,他们又是何其相似!死亡是人生最后的神秘,然而又是为绝大多数人所忽略的神秘。当这一天或快或慢来到每一个人的面前,我们真的都准备好了么?“未知生,焉知死?”孔夫子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生死无非是人生一体之两面,没有透彻的人生,又何来坦荡的死亡。“生如夏花般灿烂,死若秋叶般静美”,这一种人生境界,兰迪无疑是做到了。兰迪的家人和朋友注定要承受更多的伤痛。然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更多突如其来或是渺小的死亡面前,不得不说,对于兰迪,除了惋惜,也还有些许羡慕。

人生究竟应该是怎样一种姿态,是曾经困惑我很久的问题。从最初的浑浑噩噩到后来的立志发奋,我经历了人生的第一个阶段。那个时候的我,爱读刘墉的励志书籍,爱读《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爱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尼采的“宁可去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然而很快我就面临另一个重大的问题:如果做不到出类拔萃怎么办?或者说,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去面对“平凡”这一件事?全世界有几个梦想体验零重力的孩子可以真正实现梦想呢?全世界又有几个人可以进入CMU学习甚至成为终身教授呢?如果不能——怎么办?直到后来我才渐渐明白,原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通往其自身的解放之路,是一条自我完成的道路。这一条道路自内而外,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没有尽头。。。唯一重要的是:“If you lead your life the right way, the karma will take care of itself. The dreams will come to you”。

链接

[1]. 2007年兰迪被ABC新闻网评为年度人物
[2]. 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
[3]. 下载链接@VeryCD

一个计算机系学生眼中的“终极关怀”

前几天,我碰巧看到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谈宗教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说宗教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生,也需要关注死,这就是宗教的意义。今天我们暂且不谈宗教。把终极关怀的部分简单总结一下,得出的结论就是:终极关怀–等于–对死亡本身及死亡之后的关怀。其实,这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理解,然而,我认为,”终极”,绝不简单等同于死亡,”终极关怀”也并非简单的对应于对死亡的关怀。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终极关怀呢?

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程序也许是接触最多的东西之一。抱歉扯到这么远。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程序无穷无尽,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焦虑。就拿Java语言来说吧,刚一接触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好像玩一样。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类库,编程序好像一下子被简化了,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在丰富的API函数库里找出一个来用上就行了。可是后来呢?你抬起头向四周看一看,哇塞,类库简直无穷无尽啊!这种感觉就好像被拔取管子的neo睁开双眼那一刻的震撼!要做嵌入式,你得知道J2ME;服务器端,J2EE总要学吧,好家伙,一个J2EE里面包含了13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说到底是什么?不就是13种大的类库么?事务处理要有JTA;消息处理要有JMS;电子邮件得用JavaMail;XML有JAXP;安全认证要有JAAS……一个接一个,实在太多啦!!这还仅仅是J2EE!想想看,做单元测试,你得会使JUnit吧?做日志,哪能不知道log4j呢?O/R映射,hibernate也很流行啊!想用Java娱乐一下?试试Robocode吧。实在是数不胜数啊!!

仅有广度就够了么?Reflection得知道啊。再向底层深入还有class文件格式,还有jvm原理……

人都有一种欲望,就是想要占有。求知欲又何尝不是一种占有欲呢?你很用功地学习以使自己明白越来越多的东西,让自己显得聪明,显得优秀,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可是,假如像我说的那样,你发现东西越来越多已经学不过来了会怎么样?也许,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仅仅查类库已经不仅编不出好的程序,有的甚至连理解别人的代码也出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又需要补课了,只会编码使不够的,设计才是最关键的!没听说么?编码不过就是IT界的蓝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罢了。追求卓越的你又怎么能仅仅满足于此呢?做面向对象设计,UML和设计模式是基本功吧?IoC似乎也应该了解一下?面向方面的编程呢?新版JBOSS 4.0已经自带AOP框架了。模型驱动架构呢?MDA似乎已经是一个核心概念了,君不见IBM并购Rational,Borland收购Together么?那么面向服务架构呢?SOA可是号称将统领下一个十年啊!

有了架构,怎能没有方法学呢?SOA的基础就是敏捷方法中最著名的极限编程XP呀!测试驱动的开发?哦,对了,有轻量级方法当然还有重量级的,RUP怎么样?MSF呢?

这可真是–学不完的概念,忘不了的忧愁啊!所以程序员一个既敏感又热门的话题就是”三十岁”问题。三十岁的程序员是不是都应该转行呢?只能做因为你的身边永远会遇到比你年轻的牛人,因为你永远也学不完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

终于有一天,你踏上技术的颠峰,你的设计高效、灵活、有高度的可靠性高,强大的可扩展性;你的实现流畅自然,闪耀着十年磨一剑的光辉。然而你发现优良的技术却并不等同于畅销的产品。技术上的极致也许正是产品的穷途末路。于是,业界又提出了”过度设计”概念,这正是一个技术狂热者可能遭遇的陷阱。

从技术到市场,我们经历了一次觉醒。我们过分沉湎于技术,以至于忘了技术之外的许多因素。忽略这些因素只会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偏。

这就好像黑客帝国,没错,你醒了,可是什么才是现实呢?我们需要醒来多少次才能到达彻底的真实呢?我们渴望优秀,我们追求卓越。从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之后再是一份好的工作。我们想要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为了什么呢?无止境的追求仅仅是为了让追求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舒适么?就好像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设计而去设计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再一次的觉醒。

人生有一些问题和工作无关,和学习无关,也和生活无关。在你很小很小,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它们或许就已经存在了。仰望天空时的神秘,凝视周围世界时的陌生与新奇,你都忘了么?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我们被吸引,我们迎接挑战,我们发现乐趣,然而我们也得提防过分沉湎于其中的危险。一个产品的设计不能脱离市场,生活工作和学习又不能脱离什么呢?

计算机行业永无止境的学习让你心力交瘁。而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沦为一段无尽循环的程序:学习、劳作、重复以上步骤。这一天你会失望么?你会焦虑么?你会感到生活的无意义与虚空么?为了什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找到好的工作么?那找到好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可以有更丰厚的收入么?有丰厚的收入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我们总是这样着着急急地赶往生命的终点么?

有些问题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终极,并不是指生命的终极–死亡;相反,它常常是一种回归,对于生命原始冲动的回归。终极是对世俗生活某种意义上的觉醒,我们也许要醒来很多次,才会拥有一个相对的真实。这也许是层次上的飞跃,但也许仅仅是对于常识的回归,恰如产品和设计一样。

《人生的追寻》听后感

陆陆续续分了好几次,才听完饶孝楫牧师的讲道–《人生的追寻》。

我不是基督徒,可我抵挡不了饶牧师那种磁性声音的诱惑。高尚、纯洁而又满怀悲悯。就在今天,在书架上多的是教授生存技巧的今天;今天,在人们大侃经济、政治和足球的今天;今天,在信息唾手可得而到头来我们却发现心中空空的今天,谈论生命,谈论人生是多么的难得!很遗憾,”生命的意义”这个话题平常很难提起,也很幸运,今天终于听到了,尽管饶牧师谈论宗教的一部分我并不能完全接受。

我有一个信教的同学,和他很谈得来,因为我们总是可以傻乎乎地讨论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用基督教徒常说的词来说,叫做”分享”。分享生命的经验和体会,分享人生路途中的喜与乐。(和他相比,我常常觉得自己做的很差:不接受基督教,可是我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却是乱七八糟,和他人的关系不算和谐,生活的态度有时也不健康。)关注人,关注人生,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切哲学和宗教的根本所在。也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至少我身边的绝大多数)不仅不信教,而且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败坏了胃口。那么,这样的生活会不会存在着虚空呢?”人生在追求什么?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是饶牧师开篇提出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共做六大页的笔记,不过实在没时间细说了。大致提一下纲要,有兴趣的就向我索要录音吧(网上原来的那个链接已经没有了,我的主页空间也实在放不下,3个文件一共18.6MB)。

饶牧师说”人生就是一个追寻、探索的过程”,他引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阐述人生的状态(顺便提一句,国内提到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多半是用在管理学中,有意思)。首先,人追求存在的权利,这也是最简单的生理需求;之后,人还要追求存在的合理。我们想要地位更多,赚的更多,有安全感。(我们是用外在的物质来维系内心的安全感么?*)在满足了存在的权利和存在的合理之后,我们还要追求存在的卓越,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成就感。(生命、命运、机遇、环境都不掌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希望得到,但我们不一定得到)此外,我们还追求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一种永恒感的追寻。生命从何处来?又到何处去?短短数十年,到底要做什么?最后要得到什么?什么是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人活世上最大的努力就是忘记死亡,这是一个很可怜的悲剧。我们面临死亡的威胁,我们有着死亡的惧怕,可是又想要活下去。我们有永恒的概念,而又有短暂的现实–悲剧!)(永恒的观念是存在于我们心中人类有史以来内心深沉的渴望,生存的本能,生存的概念(思想),生存意义的概念(找不到答案),生存的自觉这四者使得人很苦。)之后主要是对生存意义的引申,之后是上帝。

* ()内直接引自饶牧师的录音,有少许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