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性模型——我的一种解释

这也许是一个讨论已久的话题了。生活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才会觉得幸福和快乐呢?成功?财富?名誉?爱情?健康?家庭?心境?我已经听过太多的解释。然而这些因素彼此是那样分散,以至于我们只能从这个复杂问题的推测中获得些许解惑的快感,并非做了真正的解答。

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问自己另外一个问题。假如一个人觉得空虚和无聊,是因为他或他缺少成功,爱情,健康的原因么?似乎也不见得。我以为,这些都是在他或她的生活中缺少一种完整性建立的缘故。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因为我们生来偶然,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放弃对于意义的拷问;因为我们生来孤独,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放弃对于同伴的渴求;因为我们生来渺小,所以我们总是不能放弃对于完整性的把握。艺术家是很少空虚的,他们的创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换句话说,他们为自己的生活建立了一种完整性。孩子的生活通常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图景是相对简单而美好的,而这种感觉也来源于一种完整性的建立。

而所谓的完整性,可以是纯精神上的。例如信仰的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等等。所以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正是一种精神完整性的建立与表达的过程。有人说有了圣父和圣母以后的人是无敌的,我把这句话理解为建立了精神完整性的人是自信而积极的。

完整性作为一种普适概念,同样适用于其他方面,例如工作。现代化流水线上的工人,机械地重复单调的动作。他的工作是没有不具完整性的,甚至他本人也不过是企业运转中的一个小小螺丝钉。没有心理认同,没有完整性的建立,所以会经历某种迷失和痛苦。

现代社会中的人,之所以更加容易空虚和无聊。我以为,完整性的缺乏是一个可能的解释。而对这种完整性造成损害的分别来自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前者即所谓多元文化的冲击,后者即现代社会中人的工具理性化。

一个计算机系学生眼中的“终极关怀”

前几天,我碰巧看到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谈宗教问题的一段讲话。他说宗教是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因为我们不仅需要关注生,也需要关注死,这就是宗教的意义。今天我们暂且不谈宗教。把终极关怀的部分简单总结一下,得出的结论就是:终极关怀–等于–对死亡本身及死亡之后的关怀。其实,这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理解,然而,我认为,”终极”,绝不简单等同于死亡,”终极关怀”也并非简单的对应于对死亡的关怀。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终极关怀呢?

作为一名计算机系的学生,程序也许是接触最多的东西之一。抱歉扯到这么远。可是,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程序无穷无尽,有时会让人产生一种焦虑。就拿Java语言来说吧,刚一接触的时候,觉得很简单,好像玩一样。它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类库,编程序好像一下子被简化了,我们要做的无非就是在丰富的API函数库里找出一个来用上就行了。可是后来呢?你抬起头向四周看一看,哇塞,类库简直无穷无尽啊!这种感觉就好像被拔取管子的neo睁开双眼那一刻的震撼!要做嵌入式,你得知道J2ME;服务器端,J2EE总要学吧,好家伙,一个J2EE里面包含了13项关键技术!这些技术说到底是什么?不就是13种大的类库么?事务处理要有JTA;消息处理要有JMS;电子邮件得用JavaMail;XML有JAXP;安全认证要有JAAS……一个接一个,实在太多啦!!这还仅仅是J2EE!想想看,做单元测试,你得会使JUnit吧?做日志,哪能不知道log4j呢?O/R映射,hibernate也很流行啊!想用Java娱乐一下?试试Robocode吧。实在是数不胜数啊!!

仅有广度就够了么?Reflection得知道啊。再向底层深入还有class文件格式,还有jvm原理……

人都有一种欲望,就是想要占有。求知欲又何尝不是一种占有欲呢?你很用功地学习以使自己明白越来越多的东西,让自己显得聪明,显得优秀,显得更加出类拔萃!可是,假如像我说的那样,你发现东西越来越多已经学不过来了会怎么样?也许,这些都还不算什么。有一天,你突然发现仅仅查类库已经不仅编不出好的程序,有的甚至连理解别人的代码也出问题了。这个时候你又需要补课了,只会编码使不够的,设计才是最关键的!没听说么?编码不过就是IT界的蓝领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罢了。追求卓越的你又怎么能仅仅满足于此呢?做面向对象设计,UML和设计模式是基本功吧?IoC似乎也应该了解一下?面向方面的编程呢?新版JBOSS 4.0已经自带AOP框架了。模型驱动架构呢?MDA似乎已经是一个核心概念了,君不见IBM并购Rational,Borland收购Together么?那么面向服务架构呢?SOA可是号称将统领下一个十年啊!

有了架构,怎能没有方法学呢?SOA的基础就是敏捷方法中最著名的极限编程XP呀!测试驱动的开发?哦,对了,有轻量级方法当然还有重量级的,RUP怎么样?MSF呢?

这可真是–学不完的概念,忘不了的忧愁啊!所以程序员一个既敏感又热门的话题就是”三十岁”问题。三十岁的程序员是不是都应该转行呢?只能做因为你的身边永远会遇到比你年轻的牛人,因为你永远也学不完一个又一个的新名词。

终于有一天,你踏上技术的颠峰,你的设计高效、灵活、有高度的可靠性高,强大的可扩展性;你的实现流畅自然,闪耀着十年磨一剑的光辉。然而你发现优良的技术却并不等同于畅销的产品。技术上的极致也许正是产品的穷途末路。于是,业界又提出了”过度设计”概念,这正是一个技术狂热者可能遭遇的陷阱。

从技术到市场,我们经历了一次觉醒。我们过分沉湎于技术,以至于忘了技术之外的许多因素。忽略这些因素只会使我们在前行的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偏。

这就好像黑客帝国,没错,你醒了,可是什么才是现实呢?我们需要醒来多少次才能到达彻底的真实呢?我们渴望优秀,我们追求卓越。从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之后再是一份好的工作。我们想要更高的薪水,更好的发展环境,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可是为了什么呢?无止境的追求仅仅是为了让追求这一过程变得更加舒适么?就好像我们不能仅仅为了设计而去设计一样,我们需要的是再一次的觉醒。

人生有一些问题和工作无关,和学习无关,也和生活无关。在你很小很小,还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它们或许就已经存在了。仰望天空时的神秘,凝视周围世界时的陌生与新奇,你都忘了么?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可能性,我们被吸引,我们迎接挑战,我们发现乐趣,然而我们也得提防过分沉湎于其中的危险。一个产品的设计不能脱离市场,生活工作和学习又不能脱离什么呢?

计算机行业永无止境的学习让你心力交瘁。而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沦为一段无尽循环的程序:学习、劳作、重复以上步骤。这一天你会失望么?你会焦虑么?你会感到生活的无意义与虚空么?为了什么?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找到好的工作么?那找到好的工作又是为了什么?可以有更丰厚的收入么?有丰厚的收入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我们总是这样着着急急地赶往生命的终点么?

有些问题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终极,并不是指生命的终极–死亡;相反,它常常是一种回归,对于生命原始冲动的回归。终极是对世俗生活某种意义上的觉醒,我们也许要醒来很多次,才会拥有一个相对的真实。这也许是层次上的飞跃,但也许仅仅是对于常识的回归,恰如产品和设计一样。

摄影:虚幻抑或真实?(一)

摄影是什么?在旅游景点看见快速拍照的服务,总觉得摄影是一门”技”术;而在画册上看见美轮美奂的图片,我又不得不赞叹这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摄影究竟是技还是艺呢,也许我们只能说,这是一门贴近生活的艺术。至于是”技”更多还是”艺”更多,恐怕得取决于摄影者的拍摄目的、拍摄技巧以及他对于摄影的理解。

作为一门技术,摄影忠实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旅游留影还是新闻图片,它帮助我们扩展了视野,延伸了记忆。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摄影就像是绘画的延伸,正如委拉斯贵兹(Diego Velázquez)教皇英诺森十世像(Innocent X)使今天的人们得以获知那个时代的直观印象一样,摄影以绘画不能企及的真实与可信征服了我们。书店里、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老照片层出不穷,这固然源于人们的猎奇心理,但也正是摄影的出现才使这样的愿望成为可能。这也就是摄影最早被成为摄影术的原因。

而作为艺术的摄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了相当多的种类–如果它们允许被分类的话。人们大都愉快地接受了作为艺术的摄影,无论是惊叹于照片中的美景,或是为严肃的主题而深思;无论是为妙手偶得而心生感慨,或是为作者的匠心独运而击节赞叹;摄影都以它独有的视觉冲击力感染着我们,鼓动着我们。

这样看来,作为技术的摄影与作为艺术的摄影似乎泾渭分明,井水不犯河水。然而摄影的普及模糊了两者间的界线: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相机,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拍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生活影像。数码技术更是推波助澜,影像文化应运而生。而在文化大旗之下,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技?还是艺?也许我们根本就无需刻意地区分它们。可是我却悲哀地发现,面对影像洪流的持续冲击,我变得麻木且无动于衷。世界五十大美景美么?噢,是的,我匆匆地拖动滚动条,脑中却是一片空白。

滚滚洪流之中,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又如何去看待摄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