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多少钱去度假?

你正想决定是否去度假。度假的大部分成本(机票、旅馆、放弃的工资)都用美元来衡量,但度假的收益是心理的。你将如何衡量收益与成本呢?

——曼昆,《经济学原理》第一章,课后问题2

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是理性的人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使其收益最大化。而做选择就面临取舍,面临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较。据统计,比尔盖茨每秒钟赚250美元,因此有聪明人得出结论:地上如果掉了1000美元,盖茨是不应该去捡的,因为捡钱至少也要花掉4秒钟时间。可是如果成本和收益不能简单用数字进行比较呢?例如这道课后习题所说的情况?又例如,捡1000美元的快乐远远大于工作挣2000美元的时候,怎样做出更理智的选择呢?

我想,这个问题其实这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帮助建立模型,提出不同利害之间权衡取舍,只可惜不能直接给出答案。那可能需要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更多方面的知识,甚至一个人的性格、世界观等因素也会起到影响作用。

话说回来,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确已经采用了很多办法将原本抽象的东西进行量化,以便进行评估和比较。品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品牌是无形,就像题中的心理收益。一家新开张的饭店,通过折扣吸引更多的人来吃,形成潜在的口碑。如何衡量折扣的损失与口碑的收益呢?央视主持人李咏品牌价值4.2亿,可口可乐品牌价值696亿美元,这些又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方法其实不难套用。例如财务评估法,通过替代成本估算品牌价值,将品牌价值等同于建立一个相等业务量和知名度的品牌所需的花费。度假一周所需的花费是否更愿意看100场电影?或者更愿意吃200顿大餐?由此度假与花费之间的比较转变为同等成本下多个替代品之间的比较。

除此之外,还有个很有技巧的回答。原题实际是问因为度假而愿意承担的损失是多大?为了做出理智的回答,不妨再提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所在的公司提供明码标价的巴厘岛1周度假,你愿意花多少钱去购买它?由于心理学上人们对损失比对收益更加敏感,所以两种问法是更理性的衡量方式。其实,第二种问法将心理收益的定价权又交了回去。一句话,究竟值不值,你自己明白。


相关文章

Speak Your Mind

If you want a pic to show with your comment, go get a grava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