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尺度

也许你已经看过那组著名的“从10亿光年到0.1费米”照片。那么不妨也来看看Newgrounds上这个名为“Scale of Universe”的Flash。调节下方的滑块,从最小的普朗克长度到最大的Yottameter(10的24次方米),通过那些我们所熟知的物体间的比较,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尺度所带来的震撼,以及宇宙这一词汇所蕴含的浩渺与无限。

由于Newsgrounds被封,我截了图贴在下面。同时加上注释和翻译,便于阅读。其中标注的长度,均表示该物体所占据的空间尺度(如长度、高度、厚度、直径等)。图片较多,若个别无法显示,刷新即可。

图1. Quantum foam,量子泡沫。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暗含的光滑的空间几何在该尺度下是会被量子涨落所破坏的;Planck Lengh,普朗克长度,10^-35m,比它更小的程度没有物理意义。同时,这也是弦理论的维度。(Open,开弦;Close,闭弦)

图2.  Neutrino,中微子,它们很少与其他物质发生作用,可以光速轻易地穿过地球(在夸克中不行)。
1ym (Yoctometer) = 10^-24m Read more

失忆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患上了神奇的失忆症。像是一个闷热的夏日午后,一觉醒来,错乱了时间和空间。梦境、现实、回忆、想象,它们五彩斑斓地相互交织着,瞬间让人迷失了自我。

睁开双眼,上个月的经历怎么就好像上一辈子的回忆了呢?现在的场景怎么就好像一生一世那么长久了呢?那片如茵草地上灌满了水,顶层的气室里却鲜花盛开的图书馆大楼真的不存在吗?那座电梯可以上下左右任意行驶的谜一样的魔方酒店也同样是幻觉吗?那场可怕的“沙裂”灾难,那个我至今很难发音的名字,那条独辟蹊径的路线……也同样不那么真实吗?或者我应该说,它们只真实地存在于另一个维度里?而这维度可能是梦境、情感、想象,或者多重宇宙?

温泉游泳池的水面蒸腾着缭绕的雾气。四下无人。冬日里的空气寒冷而又新鲜,与身体的暖意冲击着,如痴如醉。这立刻就让我想起了纪录片《天地玄黄》开篇里日本雪猴泡温泉的场景。那些无微不至的忧虑,那些反反复复的忧伤,那些肆无忌惮的欢乐,那些光鲜无比的商业计划,那些形形色色的政治主张,它们也同样是真实的吗?又或者,它们也只存在于另一个维度里?

“离家多年,你终于回到故乡,这才发现你想念的不是这个地方,而是你的童年”。可街道的模样,树木的形状,往昔的故事与心念……至今依然留在我心底。既然这样,我又何必回故乡?如此这般,我又怎会老去呢?不,当然不会,因为现在的过去并非过去,而不过是另一个时空里的故事罢了。

走在这个时而阴冷,时而晴丽的冬日里,我突然意识到生机的无所不在与无限可能。因为时间的每一片刻都如此崭新。因为步伐的前进,缓慢隐忍或是奔放热烈,都迈向新生。无论如何,春天就这样来了。在梦中,在水里,在路上,在一个失忆症患者的心底。

来自土星的声音

Cassini-Huygens号,是美国和欧洲1997年联合发射的土星及土卫六(Titan)探测器。卡西尼号此次携带的主要一件科学仪器,是由美国爱荷华大学天体物理学教授Donald Gurnett所领导开发的RPWS(Radio and Plasma Wave Science,无线电与等离子波科学)设备。

2002年4月开始,当Cassini号距离土星还有3.74亿公里时,RPWS就开始工作并记录下来了自土星的高精度射电信号。这些信号被传回地球并被转换成人耳可以听到的频域范围。这就是下面你所听到,来自土星的声音。

Nov. 22, Day 324, 2003
土星极光区千米波辐射(SKR: Saturn Kilometric Radiation )的声音 – #1(频谱与详细介绍)(NASA介绍页面

Jul. 25, Day 207, 2004
土星极光区千米波辐射(SKR: Saturn Kilometric Radiation )的声音 – #2(频谱与详细介绍

Jan. 23-24, 2006
土星大气内闪电的声音(频谱与详细介绍

相关链接:

Google Reader获取Feed全文输出的Chrome插件

最后更新:2010-01-12

自从Chrome 4.0 Dev版本支持插件机制后,终于找到了这个Read More! for Google Reader插件,实现GReader下的Feed全文抓取功能。Firefox下早就可以通过Greasemonkey + google reader full feed changer脚本实现这个功能,而Chrome下这个Read More!似乎就是唯一的选择了。

配置很简单,URL Pattern用来匹配站点地址,Content XPath/CSS Selector用来匹配全文内容所在的div标记。Read More!插件的介绍页面相当简单,也没有实际的使用说明。不过基本上可以参照插件内建的cnbeta配置改写。

以下是我用到的几个:

说明 URL Pattern Content XPath/CSS Selector
CB IT新闻 http://www\.cnbeta\.com
//*[@id=’news_content’]/div[@class=’digbox’]
/preceding-sibling::node()
国家地理每日一图中文 http://my\.dongua\.com\/ngpod //div[@class=”cont cs-output”]
Universe Today http://www\.universetoday\.com //div[@class=”post”]
财经网每日要闻 http://www\.caijing\.com\.cn //div[@class=”artical”]
经济观察 – 观察家 http://www\.eeo\.com\.cn //div[@id=’text_content’]
中金在线财经频道 http://news\.cnfol\.com //div[@class=’content’]
     

古刹青灯

黑暗的天空背景,寒冷的晚风吹袭,孤寂的树影包围——无论周遭的繁华与落寞,古塔总自顾自地辐射着它柔和的光。默然、寂静,恰如我心中的爱意。

从长大到变老——写过即将过去的2009

毕业纪念册里一位同学的话至今仍然印象深刻,“人的长大是件突然的事”,她这样说到。当脚步沿着它自己熟悉的记忆,走进昨天的那间食堂,那座安静的图书馆。环顾四周,你会立刻发现,那场景熟悉得好像是昨天,只不过再也没有一张熟悉的面孔。世上大概没有比这更为梦幻的场景了。当熟悉的一切变得如此陌生,人们就不得不开始问起那些自古不变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拉开距离看自己,看生活,不仅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特别的艺术技巧。当然,更是一种哲学的高度。

从长大到变老,依然克制不住对于深刻的向往。只不过年轻时以为深刻的是自己,而年老时才体会到深刻的在于生活和事物本身。在学会谦卑之余,也学着去了解并体会其中的乐趣。

从长大到变老,渐渐习惯了一些隐秘的伤痛。它们跨越时间和空间,与你长久相伴,忠诚而值得信赖。直到有一天,你熟悉它们就像熟悉一位一辈子的老朋友。

从长大到变老,不再那么热切地渴望旅行。似乎从每一天的日出到日落都是在旅行,每一天的醒来和睡去都是在旅行。穿越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熟悉每一个心念的涨落与起伏,熟悉每一个梦境的欲止和由起。无处不在的旅行呵,无边无际的梦。

从长大到变老,渐渐学会不再为自己感到羞耻。不仅是因为学会了坦诚与放低,更是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文学?历史?社会学?精神分析?总之,这个人并不孤独,也不特殊,自然也就不会过分地耻于自己。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就是一条自我和解之路。

从长大到变老,才学会了爱上不同的颜色,爱上不同的音乐,爱上不同的食物。“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时候我会想,这大概说的不只是心境,更是某道家传的菜谱,一道由水果和蔬菜构成的秘谱。

从长大到变老,才知道人的年龄也并非一个单向的过程。人们常说,八十而有十八心,可十八又何尝没有八十心?在生命的历程里,人们“有时变年老有时变年轻,就好像有时快乐有时悲伤一样”。

从长大到变老,才渐渐明白“第一义”和“第二义”的高下之别。在许多的瞬间,一个呼之欲出的声音在心底划过,真切,美丽。那些瞬间,我满心欢喜,甚至忍不住想要纵情欢呼,欢呼着迎接那早已被淡忘的永恒。

时间用它的尺从我生命中量过,而我,也用自己的尺在时间中量过。——写给即将过去的2009

脚步

人在临死前是不是一生的记忆都会在眼前闪现?我想,也许是。这就像是我的脚步,永远在路上行走,永远不停息。从抬起到落下,短短的一瞬,我仿佛跨越了数十年。

在这一步里,道路变幻着它的形状。沙砾、土路、石子、山路、柏油或是水泥……它们蜿蜒曲折,宽窄不一,通向无数个已知或未知的终点。

在这一步里,天空变幻着它的时辰。冬日烟囱的白雾被朝霞染成绚丽的红色;午后温煦的阳光消融了时间;或是连绵的阴雨,连心都润得湿漉漉;将暗未暗的傍晚闪着幽幽的蓝光;或是夜空里的星星,深邃而迷人……

在这一步里,城市变幻着它的风貌。一座金色夕阳下无比精致的城市;一座旷达开阔无比自由的城市;一座永远是异乡,又永远是故乡的城市;一座每一处场景都唤醒着记忆的城市……

在这一步降落未落的一瞬里,我已然看见自己意识和生命的全部历程,就像是临死前。起脚前的悲伤、孤独,在这一步里自信乐观、希望满满。就像我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到来,就像这,每一个全新的脚步。起脚前的独自一人,在这一步里已有你相伴。道路、天空、城市,景物不仅因为有你而变的不同,更因为有你而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一步一步,一念一息。我想,我正在书写着自己的永恒。

chromoscope

浩瀚的星空?无边的黑暗?关于宇宙,什么才是你心目中最狂野的想象?

可在光谱里,人眼所能见到的光波是如此狭窄的一段,以致于宇宙的面貌远超出了我们直观的视觉想象。例如,木星发出的能量比从太阳吸收的几乎要多两倍。假如我们从红外光谱看,它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颗恒星(卡尔·萨根《宇宙》)。

这个名叫Chromoscope的项目把数个不同来源的星空数据集成在了一起,让你可以看到不同波段下的星空会是什么模样。来感受一下吧~ (截的图三张图依次是可见光、Hα,和远红外波段)

chromoscope

chromoscope

chromoscope

林庚《春天的心》

在我喜欢的新诗里,林庚这首《春天的心》是这么的特别。它少了些低吟浅唱的音律感,没有增之则长,减之则短的精巧美,甚至也没有令人拍案叫绝的立意。然而却只有这首诗,写出了我心目中的故乡。那一种春情、湿润的感觉,那一个青春、懵懂的季节。

春天的心

林庚

春天的心如草的荒芜
随便的踏出门去
美丽的东西到处可以拣起来
少女的心情是不能说的
天上的雨点常是落下
而且不定落在谁的身上
路上的行人都打着雨伞
车上的邂逅多是不相识的
含情的眼睛未必是为着谁
潮湿的桃花乃有胭脂的颜色
水珠斜打在玻璃车窗上
江南的雨天是爱人的

沙漏的美

每当我注视着桌上这个一小时的大沙漏,各式各样的思考和惊叹便悄然来袭。

沙漏是极美的工艺品,它的美在于其形体。银色的不锈钢底座,透亮的玻璃漏斗,纯白的沙粒。不锈钢稳定、坚固,但却略显单调和沉闷;玻璃器皿固然脆弱、易碎,但却总是优雅、精致。这两者恰在这沙漏上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玻璃漏斗有着完美的曲线,无论你从哪个一个角度看过去,它都透着浅浅的、清亮的光。它的颈部细极了,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折断。然而在不锈钢立柱的保护下,这担心却有些多余。一个几乎不能自己站立的玻璃形体,纹丝不动地嵌在不锈钢底座上,供你欣赏,也提醒着你它来之不易的美丽。

沙漏的美,还在于它的质感。玻璃的光洁与沙子的颗粒,你能想象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竟有着相同的化学成分——二氧化硅。粉末状的沙粒从细颈中落下,撞击到坚硬的半球形玻璃上,再四散弹开。我试着凝神去听,可终究是白费力气。沙粒是特制的粉末 ,倘若能用手抓上一捧,只怕也会从指缝中一点点溜走,飘散在风里吧。而这捧易散的粉末如今被封禁在这玻璃瓶里,颇有些原汤化原食的味道。可翻来覆去,究竟要多少年,玻璃才能化为沙,沙才能凝为玻璃呢?

沙漏的美,在于其形式感。众所周知,因为沙子的流逝,沙漏是时间的象征。然而当你真的去看一个沙漏时,你会发现,真正代表时间的不仅在于沙子流逝的过程,也在于沙子流动性与凝固性的统一。当流沙不停息地穿过玻璃的颈项,在玻璃漏斗的底部汇聚、堆积。从浅浅的,可有可无的薄薄一层,到像是一汤匙舀出的小土堆,再到偶尔有些塌陷、滑落的大沙丘。一个巨大、真实然而细节无比丰富的身躯就这样从无到有地显现出来,或者说,从流沙中凝固出来。这便是时间,以及时间所造就的历史。

沙漏的美,更在于其完美的隐喻和象征。好吧,也许我错了。因为根据现代物理的时空观,时间也是量子化的,时间的流动不过是人们的错觉,我们真正有的不过是时间片。可我却惊讶地发现,沙漏也正是如此。虽然小到难以分辨,可沙漏里的沙终究是一粒粒的,量子化的,时间片的。没有什么过去和将来,所有的沙粒都在那里。可究竟是谁启动了不对称的时间,就像使沙漏的沙开始流动;又是否可以逆转它,好像沙漏的翻转呢?一捧细沙大约有一万粒,这比我们在晴朗的夜空所能看见的星星还要多(卡尔·萨根《宇宙》)。沙粒中是否包含有另一个宇宙?我们这宇宙是否也不过是粒沙?

每当我看到沙漏的美,长久地注视着它,各式思绪纷至沓来,可这是否又是我心之沙漏翻动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