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涤灵魂的雨

整个城市都在梦中
多么渴望有一场
洗涤灵魂的雨

正交的世界

终于,完成了这尊佛像
简陋、粗糙,却有着16米的高度

离开的那一天,狂风肆虐,暴雨倾盆
我一再嘱咐自己
无论如何,切莫忘了这里的模样

一步一句,一句一步
像是呢喃,像是佛号

然而一种超越意志的力量从无中生有
将丝丝缕缕从记忆深处剥离、散去

刹那间,我幡然醒悟
彼岸与此岸
竟是正交的两个世界!

关于《一代宗师》

从我的一堆blog草稿中找到了这篇,决定把它继续写完……

看完《一代宗师》从电影院出来,毫不犹豫地在豆瓣给了个5星的评价。可后来,我又反复回想,究竟是什么打动了我?

是华丽的镜头语言?电影中大量的摆拍,一张张的照片定格还有段落结语,凝固下所有人物的面容、情绪,乃至历史背景。其实所谓的一代宗师,是漫漫时间长河中的一代又一代人。一代宗师一代人,经历着国家历史的的变迁,门派传承的兴衰,更有背后无数普通人生活与命运的起落。你看,那些焦点剧情中人们的眼神。强烈的画面感。时间固然是流水,时间也是那流水激起的一朵朵转瞬即逝的浪花。

或许,《一代宗师》打动我的,是内里涌动的中国式审美与情怀。中国式的审美,不拘泥于外表的形似,而在于内里的“气韵生动”。就像宫羽田与叶问的搭手,不比招式比想法。无招胜有招,一切均在机锋之间;又像宫二与叶问间的感情,若有若无,若无若有。蓄而不发。心境是灯,“有灯就有人”,“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只可惜“见天地”易,“见众生”难,心意从来难相通。

又或许,只是这个关于已经逝去的年代的故事。注重传统,讲究师承,然诺重于千金。一次来往,一段情缘,一场恩怨。所有一切的一切,如同宫家的六十四手,全都相忘于江湖。

有时我在想,深邃的情感与世间其他一切丰功伟业没有区别,难以逃脱为世人所遗忘的命运。只是这样的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个人数据管理方案 – 同步、备份与管理

最近抽时间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硬盘上的各种文件、存档和备份。也趁此机会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对个人数据管理的一些想法和实践。在这儿简单记录一下。

需求描述:个人长期积累的一些文档、照片、媒体等文件的管理(这篇blog主要讨论二进制文件的管理。类似笔记等个人文本数据不在讨论范围)。希望对这些二进制文件的管理能平衡和兼顾以下的各个因素:

  • 价格:希望能最大程度利用现有的笔记本、台式机以及分散的硬盘。如无必要,不希望购买新的硬件或云服务增加成本;
  • 隐私:有限度地信任网络(云)存储方案,保护个人隐私;
  • 数据安全:重要文档有至少一个备份,且备份的增删查改便于调整和管理;
  • 数据可用性:灵活利用现有的数据同步、移动硬盘离线存储、Samba、Cloud等机制,便于Windows/MacOS/Linux/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对数据的访问;
  • 便利性与时间、学习成本:乐于付出学习成本,但希望尽可能照顾日常使用的便利性;

在说日常使用中的具体问题前,再简单描述下使用环境和背景:

  1. 出于对国内网盘产品的天生不信任,不打算把任何个人数据通过国内的网盘进行存储和管理;国外的网盘产品有限度地信任;
  2. 没有NAS设备,各机器也都没做RAID。前者是出于价格考量(见上)。而后者更多的是因为遗留环境所致——硬盘购买时间不一,容量不一,新购硬盘时旧硬盘已塞满数据等。另外也包含其他一些考虑,如软RAID人为地增加了管理成本等;
  3. 现有的备份基本是通过手工的复制、粘贴,以及定期的跨盘同步(rsync)与克隆(外置USB硬盘Dock自带功能)来完成;

正是因为这样的使用方式,在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

  • 备份不及时(无自动化):例如相片从相机导入电脑时,不会自动进行备份。即便刻意地通过一些方式进行缓解,将相机SD卡中的文件作为备份保留一段时间,仍然存在窗口期有丢失数据的风险。在此期间也存在跨设备的文件访问问题;
  • 乏力的存档双向同步:这个大约是最头疼的问题了。因为数据的跨设备存储(移动硬盘/Samba/本地硬盘)和跨平台访问,需要保持同步的一致性。rsync的双向同步没有去尝试,另外Windows平台也不容易支持rsync;
  • 缺少数据的集中视图:由于数据散落在各硬盘,缺少集中的逻辑视图和目录式管理,所以多块硬盘都有文档、照片或电影文件夹。导致:1、只能靠记忆或搜索的方式查找存档文件;2、或是手工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转移和合并,而在此中途又可能会有数据的同步确认,白白地增加了时间成本;
  • 冗余的数据(次要问题):一个相对的次要的问题。主要发生在给别人的照片分享,或是因为照片处理等场景下,手工复制了部分照片的子集用于好友分享或后续处理。而这些重复数据在已有跨设备文件备份的前提下,白白占用了磁盘空间;

解决现有问题的一些想法和原则:

  • 不是所有数据都是平等的:包括访问的频度、是否需要跨平台访问、是否愿意牺牲一定的隐私性换取便利性等等。所以值得区分不同数据选择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 数据管理天然的异构特性:作为长期的个人数据管理,无论是数据来源,还是管理和使用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所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机制,能够包容后续对数据的不断调整,甚至管理方式的调整,而不是一次性试图解决所有问题;
  • 关于工具箱:通过工具箱的组合来解决问题,重要部分在于了解工具本身的优缺点,以及工具与问题的适配程度。同时需要兼顾诸如:公有服务和私有方案,收益和付出成本等方面的平衡;

解决问题的工具箱组合:

Dropbox对我而言仍然足够好用。由于存在云端存储且有丰富的跨平台客户端,所以用于存放有较强同步需求或跨平台需求的个人数据。符合这一定义的文档数量并不多,Dropbox提供的免费容量已经完全够用。必要时可将数据向下一级存档方式进行转移。另外,Dropbox存放的数据不涉及个人隐私,如有个别需要可加密后再通过Dropbox同步;

作为Dropbox的替代同步方案,它的优点主要包括:无容量限制,家庭局域网中同步速度快,文件分享便捷,同步源数量不受限制可跨机器同步多个内容仓库;不足主要在于缺少云端存储部分,当然这一部分如有需要可购买第三方付费服务或者自行搭建。

此外,尽管存在私钥的加密,但secret SHA值、数据传输量、IP地址等数据仍然会被收集。对于个人隐私数据的局域网同步,需要禁用relay server、tracker server与DHT。这么做的代价是损失了通过Internet同步的能力,但对于局域网同步的需求足矣。此外,可根据数据隐私与重要性的不同在多个同步源中分别独立设置是否允许通过Internet同步。另:Bittorrent Sync暂不支持自己架设tracker server与relay server;

Git Annex本身,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官网有详细的说明。它的本质,是通过git的方式管理大文件的元数据(SHA256与符号链接),而文件内容本身并不真正存入仓库。

所以Git Annex不是一个备份或同步工具,我更愿意理解它为数据元数据的管理工具。由于和git命令可以完全操作git annex仓库,可以分方便的在多个硬盘间建立统一的文件视图。如photo文件夹下有2013和2014两个子文件夹,在两块硬盘上都可以看到这两个子文件夹,以及文件夹下的全部文件名信息。但2013子文件夹下的全部照片实际存在于硬盘1,而2014子文件夹下的全部照片实际存在于硬盘2。

数据的实际位置是可查询可管理的。例如”git annex move 2013/ –to disk2″命令,可将2013/全部转移至硬盘2并释放硬盘1的存储空间;或”git annex whereis 2013/”查询文件的实际位置;数据拷贝的数量也是可管理的,例如”git annex get –auto –numcopies=2″自动下载备份维持两拷贝。

Git Annex的不足可能在于一定的学习成本和Linux/Git知识。虽然有图形化工具可用,但由于概念本身就比同步方案复杂,仍然存在一定的使用门槛。

另外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于:Windows下Git Annex仅支持Direct mode,丧失了绝大部分git命令操作的能力;另外,实际使用中发现Linux挂载NTFS分区创建的符号链接为Interix格式,在Windows下重新挂载时无法识别。Win 7下尝试开启SUA(Subsystem for UNIX-based Applications)仍然不起作用,暂时没研究出来。Mac + NTFS的组合可通过加载ntfs-3g fuse driver的方式进行解决。最好用的组合,个人觉得还是Linux下进行Git Annex管理,数据通过samba访问。

总结:

综上,Dropbox/Bittorrent Sync/Git Annex,分三级解决了我的个人数据管理问题。

其中,Dropbox最简单,用于管理最少和相对最常用的数据量;Bittorrent Sync用于解决剩余的“同步”类型的需求,它够快且容量不受限制。通过BTSync,解决了“现有问题”中的备份不及时以及双向同步的问题。所有被管理的个人数据在局域网都是双向同步且有备份的。而Git Annex解决了剩余的“统一文件视图”与“消除冗余数据”的问题。它灵活但相对复杂,用于管理最不经常访问的存档数据。当然,这也是数据量最大的一部分个人数据。

实际使用中,个人数据可在三种类型的管理方式之间迁移,以满足个人数据管理在备份、存档、传输、共享等不同方面的需求。

醒转

清晨
一剂细微的思绪
是粒发芽的种子
冲破生与死的缝隙
在虚空之中激荡、回响

一整个世界就此褪色了
而另一个渐渐鲜活起来
一次华丽的蜕变
一场永不回头的逆转

是记起了一些?
或是遗忘了更多?
——我,究竟是谁?

西藏 – 2013

 

月亮照不亮那片土地
因为太阳无法回家

黑暗中
他烧了自己
她烧了自己
他们烧了自己

你没有看到
你看到了
你没有看到

——唯色

三万英尺(续4)

开车进入城市,那一两个标志建筑划定了城市的边界;乘火车抵达,站台成了边界;若是搭飞机,那么空港就是边界。踏入这条边界线的另一端,那就意味着新的气候,新的人群,乃至新的生活。每一天都有无数的人在地图的两点之间移动,每一天也有无数的人停留在一处,一年,十年,甚至一生。地图上点与点,城与城,之间的距离或近或远。凭借着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连接起形形色色的人群与生活面目。

可我总忍不住去想——那些边界点真的存在吗?道路没有尽头,这片土地也没有尽头。就像其他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概念一样,不过是便于我们自身的理解和掌握罢了。但毕竟土地再宽广,我们也很难于终生旅行或是流浪。最终,总有这样或那样的标志点,划定了足迹的边界,生活的边界。

望着舷窗外延绵的群山、雪峰、河谷与田地。我在想,这一刻我飞越了这土地上多少人的边界线?那些耸入云端的雪峰,变幻着面貌,真真一副云霄仙境的美景。山脊两侧积雪也许从未踏上过人的足迹,峰与峰之间冰面也许在夏季会像眼泪一样化开,却同样没有人的足迹。大自然的险峻天然就是屏障,划分了边界,隔开了人群。山的那边究竟有什么,对有些人而言,也许会是一个长久的困惑。然而山外有山,即便在高空之上,眺望这群山的侧影,尚且不能胜数,又何况亲历。边界线,不过是个伪命题罢了。

群山之间的河谷,是人群的栖息所在。飞机上掠过,只是短短的一瞬间。然而这一瞬间,却是我的旅行足迹,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人们之间交错的边界线。界线之外的雪山茫茫,界线之内的佛法、爱情与生命,对我而言,都是一样的真实,却又都是一样的难于考证。或许,这就是生命的广阔与细微。在悠久的历史中传承、回荡,没有什么是无源之水。而在这水纹的凭空荡漾中,似乎就诞生了一切。

蒙太奇之梦

无论是何种原因——或是年老,或是醉酒,或是一次无可救药的怦然心动。我语无伦次、含着泪水,向你杂乱无章地肆意倾诉。

想要对你说起那个瑰丽的梦。那个无边无际的广阔世界,让人心生渺小,谦卑直至恐惧颤栗。挣扎在死亡的边缘,饥饿与寒冷使我变的纯粹。多少次反反复复,想要彻底粉碎自己,化入这无边的天地。内心却仍有一份不舍与眷恋。

不舍的,是一种发现的惊喜。我迫不及待地将它举过头顶,“看哪!一个蛋!”;眷恋的,是一种萌动的爱意。正是那颗小小的种子,才让你我之间的一切变的神奇而又美丽。

这世界的悠久年岁或许已再难有人知晓。在落英缤纷的季节头一回踏上这片土地。一切来的如此陌生、新鲜,却又这般亲切、熟悉。过往与曾经,早已伴随时代的巨大变迁化作烟尘,空留下无从着落的记忆。

生命是一次奔跑,这无关好恶,却关乎实质。停留的想法有些危险,哪怕它还仅仅是个征兆。来吧,和我们一起凝望深渊,永恒这样召唤着我。漫漫前途是如此遥远,让我怎能不心生懈怠。

经历了太多的美景,却仍觉得自己一无所知。我已爱你很久,却仍觉得像是初次相识相知。

——是时候了。醒来或是睡去,请给我一个悄悄的暗示。在这个宇宙里,在每一个宇宙里。

角落

广阔的天地

有时会有这样的困惑——在如今的时代,那些不熟悉计算机的人应该怎么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脱离不了计算机的使用。从智能手机到机顶盒、数字电视,从订票出行到数码相片处理,从日常办公到购物到娱乐游戏到财务管理,从网络信息获取到社交互动,离开了计算机的使用那几乎是寸步难行。当然,这里说的计算机是指的广义上有计算能力设备。它们的原理都是相通的。

而那些了解计算机日常使用的人们,却也不一定了解它的运行原理。浏览器为什么打不开网页?网站是怎样知道我的选择偏好的?电影的特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金融市场的数字脉搏正在怎样跳动?物理学家们又在如何模拟着宇宙运行?…… 我曾试着用一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对我而言,那将是形形色色事物失去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一个充斥着种种术语和理念,陌生而神秘的世界。

费曼曾说,科学知识的掌握无损于对美的理解。相反地,它因提供了不同的认知角度而增进了美的理解。计算机、世界、宇宙运行的终极原理,莫不如此。

然而,那些不了解计算机或是科学原理的人们依旧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下去,而不乏对这个世界深刻的认知、体悟与洞察。就像千百年来不曾改变过的那样。

每每想到这里,我就不由的感叹——这个世界是多么广阔的一片天地!